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二节工业区位一、教材第58页探索科技园区是高技术企业集聚的地区,中关村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其区位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1)高校密布,科研机构多,这是高科技工业发展的依托。
北京中关村的人才、技术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中关村地区有北大、清华等高校73家,以中科院为首的科研机构232个,高新技术企业5 000多家。
(2)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这是发展高科技工业的必要条件。
(3)中关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这是高科技工业所追求的条件。
二、教材第60页思考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市场、科技、社会、环境、交通、劳动力素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三、教材第61页思考这里所说的其他因素是指教材没有单列出专门介绍的因素,主要包括动力(能源)、政策、集聚因素、个人因素等。
下面是政策因素、个人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因素对工业区位举例制衣生产、汽车生产、钢铁联合企业各自的生产特点不同,生产过程中的联系程度亦不同。
制衣生产和钢铁生产程序都很复杂,都需要经过多个工厂、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各工序产品间存在着“上下游”的关系,生产过程联系密切。
汽车生产的特点则因为零部件繁多,每种零部件产品都由专业汽车配件分厂生产,各分厂间没有什么生产上的直接联系,但与总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五、教材第64页阅读(1)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因素: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锰等矿产资源;②工业历史悠久;③技术经济条件较好(工业基础好);④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2)我国规模最大的四个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六、教材第68页讨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优势。
1.首先,要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点或工业区,因为一个分散的、小型的工业地域,其区位因素往往不明显或不典型。
其次,要明确这些工业地域的产品结构和流向、原料的种类和来源、燃料的构成和比例,以及对水源、交通、科技等因素的要求,还要弄清有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再次,要比较这些因素对该工业地域的影响程度,看看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因素促进或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即确定主导因素。
最后,总结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评价区位选择的优劣。
2.工业联系的主导因素有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等。
3.按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地域可以划分为专业性工业地域和综合性工业地域等不同地域类型。
4.世界主要工业区有: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日本工业区等。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A.①生物制药厂②食品厂③电脑装配厂④玻璃厂B.①彩印厂②造船厂③纺织厂④皮革厂C.①水泥厂②造纸厂③家具厂④烤烟厂D.①啤酒厂②炼铝厂③服装厂④制糖厂2.图④所代表的工业一般具有的特点是()A.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B.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C.生产需投入大量的能源和动力D.生产过程只需较高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市场导向型,②是动力导向型,③是劳动力导向型,④是原料导向型。
原料导向型工业具有的特点: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因此应尽量布局在原料产地附近。
答案:1.D 2.A下图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完成3~4题。
3.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建立营销网络D.利用廉价原料4.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交通B.人才C.市场D.资金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3题,该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多家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就地销售产品,既降低了产品运输费用,又占领了市场,故选A项。
第4题,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在上海和北京,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科技发达、人才丰富,故选B项。
研发中心最需要的是人才而非交通、市场和资金,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3.A 4.B下图为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5~7题。
5.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高科技力量雄厚B.水陆交通便利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丰富6.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最主要的原因是()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C.共用劳动力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7.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是()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解析:第5题,鞍山及所在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生产提供资源、能源保证。
第6题,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还包括与钢铁工业有联系的工厂,它们往往紧密地在地域上组合在一起,因为距离较近,便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以节省成本。
第7题,老工业区有自身的基础条件,重新振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可以继续繁荣地区经济;引进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不能掩盖了原有基础而成为重点;在发展地区经济时,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十分重要。
答案:5.D 6.A7.B8.读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分布特点。
(2)简述产业集聚的优势。
(3)从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市场的角度,比较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与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区位的差异。
解析:(1)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分布特点应从东、中、西部产业集聚区的数量进行分析。
(2)产业集聚的优势应从协作条件、利润等方面分析。
(3)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与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区位的差异应从矿产资源丰富程度、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市场广阔程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2)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成本。
(3)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丰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小。
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缺乏,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能力提升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邻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
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见下图)。
据此回答9~10题。
9.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10.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廉价劳动力B.交通运输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解析:第9题,从图文资料分析,甲国为墨西哥,乙国为美国。
二者相比,甲国具有的优势是劳动力价格较乙国低。
第10题,由材料可知,甲国边境工业主要是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为成品再销往乙国。
由此得出其布局在此的主导因素是交通,因边境离乙国近,可以更方便地运进原料和零部件,运出成品。
答案:9.A10.B读某城市示意图(甲处是老自来水厂),回答11~12题。
11.相对于老城区,老自来水厂布局是合理的,推测该城市老城区大致位于()A.铁路以东B.铁路以西C.河流以南D.河流以北12.相对于老城区,下列区位最不合理的是()A.铁路B.钢铁厂C.造纸厂D.污水处理厂解析:第11题,从水源的质量看,自来水厂应布局在老城区河流的上游,由此可知,图中甲处老自来水厂相对于老城区应位于上游,老城区在铁路以西。
第12题,钢铁厂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相对于老城区来讲,图中钢铁厂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不符合环保要求。
答案:11.B12.B读甲、乙两新工业区分布图,完成第13题。
13.乙图新工业区发展条件与我国武汉“光谷”相比较,不同的是()A.地理位置优越B.环境优美,气候宜人C.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D.军事订货解析:乙图为美国“硅谷”,与我国武汉“光谷”相比,位置、气候、交通等条件相差不大,但军事订货是美国“硅谷”所特有的条件。
答案:D1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演化态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中国石化工业新的空间格局下的中心城市。
材料三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园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区等60余家省级以上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1)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要分析华东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别阐述中国石化企业临港布局和向专业园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
第(2)题,华东地区发展石油化工的优势条件可从经济、技术、市场和交通方面分析。
第(3)题,沿海集聚主要是海运便利;专业园区集聚主要是节约基建投资,加强交流协作,取得规模效益。
答案:(1)沿海(东部)地区较稠密,内陆(中西部)地区较稀疏;北部地区较稠密,南部地区较稀疏。
(2)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发展石化工业的资金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港口众多,对外联系便捷。
(3)临港布局的原因:石化企业运输量大;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利于原油的输入,也有利于各种石化产品的输出。
向专业园区集聚的原因:①石化工业园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加强各企业的信息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中间产品,实现生产一体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