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顾世春【摘要】Heidegger’s thought of technolog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xistential philosophy. With the significant turning of hi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nstrumentalism and substantialism, the value-neutrality theory and the value-load theory ap⁃pear in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identity lies in the differences, that is,Hei⁃degger always insists on“being-in-the-world”, an exis tential position. This research bridges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in Heidegger’early and lat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联。

随着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大转折,他的技术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即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呈现出工具论与实体论、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同一,即海德格尔始终坚持“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论立场。

这一研究贯通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技术思想,揭示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海德格尔;工具论;实体论;中立论;价值论;在世界之中存在【作者】顾世春【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思政部,辽宁沈阳110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N031海德格尔是最著名的欧洲大陆哲学家之一[1],他开创性地把技术问题引入了哲学所应关注的核心[2],是当代技术哲学的奠基者[3]。

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追问和反思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前后期技术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基本观点、思想取向和根本立场等方面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

此时,技术虽然还没有成为他的一项研究主题,但是他已经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思考技术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用具的思考上。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要与世界内的用具打交道,用具从属于用具整体。

海德格尔分析说:“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4]在本质上,用具是“为了作……的东西”。

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其他东西的指引。

[4]80用具能指引出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5]。

用具具有上手性。

上手性是用具在人的操劳中称手的存在状态。

关于上手性或上手状态,海德格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锤子。

人们用锤子钉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锤子的关注越来越少,用的越来越起劲,锤子表现出特有的称手。

锤子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上手状态,即上手性。

只对用具做理论上的观察,无论这种目光多么敏锐,都不能揭示用具的上手性。

用具还有另一个基本性质,即合用性。

用具对于做某事是合用的,它通过合用性,让自身的“何所用”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后期从技术的流行观念出发,追问技术,揭示了技术的本质与危机,并指出了技术的拯救之路。

流行于世的技术观念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的,一种是人类学的。

工具论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人类学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6]海德格尔认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这两种流行的技术观念是一体的[7]。

技术工具论规定的根据是四因说。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技术的四因,指出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要以“带出”的可能性为前提,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带出”就是一种展现,即,使某物从遮蔽状态进入无蔽状态。

因此,技术的本质最终落实到展现上。

由此,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

古代技术作为物是一种带出性(诗性)的展现,将世界展现在人面前。

现代技术则不同,是一种“挑衅逼迫”性的展现,其本质是座架。

座架遮蔽了存在(世界),造成人对存在的遗忘,使人丧失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的自由本质。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层面提出了存在之思的拯救之路,试图通过这一方案在思想中为存在开辟空间,让人重新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

[8]在本节,我们将以上面的分析为基础,从基本观点和思想取向上揭示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差异:工具论与实体论的差异、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工具论与实体论的差异。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仍然属于传统的工具论。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具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手段。

海德格尔指出:“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

”[4]80这也就意味着用具是一种做某事的工具(手段)。

缝纫机(一种用具)是为了做衣服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缝纫机是一种做衣服的工具。

用具的上手性实际上也就是工具的称手(上手)状态。

第二,用具是满足人的目的的。

海德格尔认为,用具具有“为了作”的结构。

“为了作”是一个目的状语,表明用具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人做某事的目的服务的。

用具在实现人的目的中,体现其合用性,展现其“何所用”。

前期的海德格尔还没有摆脱工具论的窠臼,正如美国技术哲学家皮特所指出的,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在前期是工具论的。

在后期,海德格尔摆脱了技术工具论思想,走向了实体论。

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阐述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座架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独立实体,人不能控制它,相反,人还要受到它的控制和支配。

座架一方面“挑衅逼迫”人,把人更原始地预置为持存物;另一方面,又对人提出“挑衅逼迫”性的要求,逼使人参与“挑衅逼迫”性展现方式的预置,把现实以预置的方式展现为持存物,即把事物预置为随时待命的、可控制的和可预测的功能性材料和资源。

此外,海德格尔后期已经明确反对工具论思想。

他指出:“单纯工具论的和人类学的技术定义在原则上是站不住脚的”[9]。

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

与工具论密切相联,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属于中立论。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技术是在此在在世的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

它们是为了某种用途,即为了实现人的某种目的的用具。

用具仅仅是一种手段。

作为手段,用具只是使所服务的目的得以实现,它既没有添加什么东西,也没有减少什么东西。

这也就是说,在用具(手段)实现(人的)目的过程中出现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事情,与技术无关,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的。

海德格尔在后期开始反对技术中立论。

他反对说:“如果我们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我们就最恶劣地听任技术摆布了。

”[7]3他开始转向技术价值论。

他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是有自身价值的。

具体地说,古代技术(物)是一种诗性的展现,是它所逗留的世界各要素的聚集和反映,把世界带出,将世界展现在人面前。

而现代技术是“挑衅逼迫”性的展现,是座架。

这种座架通过“挑衅逼迫”性的展现、带出性展现的遮蔽、展现属性的遮蔽和存在本身的直接遮蔽四种途径遮蔽了存在(世界),造成人对存在的遗忘,使人丧失栖居和游走在存在之中的自由本质。

由此可见,在后期,海德格尔已不再把技术看成中立的,而是认为它是有自身价值的,他开始持有技术价值论。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研究主题。

但在这一过程中,海德格尔思想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前期,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探寻存在及其意义;后期,他则直接着眼于存在本身,着眼于存在的运作。

这一转折造成了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变化,即构成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差异的根源。

海德格尔在前期(《存在与时间》)提出了被遗忘已久的存在问题。

这一问题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殚精竭虑。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提到“是”或“存在”时,说:“虽然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懂得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

”[4]1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哲学从未恰当地阐释存在问题,如今存在已被遗忘了,存在及其意义问题也无人问津了,因此,需要重提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需从此在入手,因为此在,即人,是唯一能对存在发问,并领悟存在的存在者。

此在“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4]14。

按照海德格尔的设想,把此在这个存在者的存在开展出来,也就能得到作为绝对超越的存在本身了。

[10]于是,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存在(生存)出发追问存在及其意义。

出于这一运思,技术是作为此在在自身生存中与存在交涉的用具(工具)出现的。

这种用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实用的工具。

一方面,人生在世依靠这种手段生存,依赖它维系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试图通过用具(工具)这一中介阐述人与存在的关涉和交往,试图阐明此在在生存的操劳活动里,在与用具打交道过程中领会存在。

可见,海德格尔在当时强调的是技术的工具论意义。

后期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发生了改变,已经由此在出发追问存在及其意义转变为直接从存在本身出发,探讨存在及其运作。

海德格尔在《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中明确地说,存在不再能够从存在者得到思考,它必须从其自身得到思考。

[11]海德格尔从存在本身入手,认为存在不依附于人,人只是存在的看护者,人要听命于存在的召唤;存在是事物展现的根据和源泉,人的技术、艺术、语言和诗歌等都以存在为依据,都是对存在的展现。

因为这种认识与转变,所以,海德格尔就从对存在展现的角度重新探究技术,把技术视为一种展现,即对存在(世界)的一种展现;把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为座架。

由此,海德格尔也就冲破了前期中立的工具论观念,表现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实体论。

他从对存在(世界)的展现出发认为,技术是有自身价值的,并不是一个中性的导体:古代技术是带出性的展现,它把世界展现出来;现代技术是“挑衅逼迫”性的展现,把原本四重整体的世界遮蔽起来,仅仅把其解蔽为可利用的、可加工的、功能性的资源和材料;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最终遮蔽了存在,构成了最高的危险。

海德格尔为说明“挑衅逼迫”性展现的现代技术成为可能的根据预设了座架这一先验实体。

座架是存在之命运的遣送。

它不依赖于人,不受人的支配而独立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