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材呈现了3个例题,首先通过例1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例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进一步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最后通过例3让学生认识几厘米。

二、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学习长度单位开始,学生已经经历了运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对于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知道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
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估测意
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难点是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1.刻度尺。

2.一些日常物品(如铅笔盒、铅笔、小刀等)。

3.一段视频(一个大约2厘米的小方块从尺子上滑下来)。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长度的知识,然后我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测它们的长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

在反馈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测量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我让学生讨论“统一长度单位有哪些好处?”并相机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成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刻度尺、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

1.认识刻度尺。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然后说说你
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现可能不太全面,这时我再结合课件进行总结归纳:直尺上有数字、刻度和直线。

然后重点介绍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0刻度表示起点;直尺上的每一个大格就表示1厘米;直尺上有10个大格就表示
直尺上有10厘米。

(并板书)同时告诉学生单位名称“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通过观察和讨论后学生明确了直尺上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2是2厘米……然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直尺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可以量物体的长度。

”这时我要求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盒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

(学生测量时要求将物品放平整)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

接着我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并和同桌比一比是否一样。

这样使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几厘米。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上出示的铅笔盒的长度并问:“你们觉得这个铅笔盒大约有几厘米?”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我引导学生先估计再测量。

“估计时可以借助我们的手进行估测。

”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放在课件上比一比看看手的一拃大约有几厘米?大约有几个大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划后得出手的一拃大约有7个大格即7厘米。

这时我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铅笔盒的长度验证一下是否大约有7厘米并说说你是怎样量的?(板书:7cm)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上出示的铅笔的长度并问:“铅笔大约有几厘米?”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

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以及如何读出刻度尺上的示数。

(板书:5cm)通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让学生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