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广播电大视大学法律专业(开放)《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明确动机、形成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17、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18、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行为。
19、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
是一种带有色彩的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其成员以青少年居多。
20、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由物欲、性欲、情绪和信仰等动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集合所导致的犯罪,往往以其中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辅。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犯罪心理学2、犯罪心理结构3、犯罪综合动因论4、犯罪行为发生机制5、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哪些人()A、犯罪人B、一般违法人C、虞犯D、监管矫治罪犯的人2、犯罪心理学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A、观察法B、分析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归因法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其主要领域是()A、犯罪原因B、犯罪动机C、犯罪目的D、犯罪决策E、犯罪预测F、少年犯罪心理学4、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之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是()A、畸型的观念系统B、倾斜的自我意识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5、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A、社会环境因素B、控制系统的缺陷C、自然环境因素D、情境因素6、影响犯罪目的的因素是()A、犯罪行为B、社会经济历史条件C、社会地位和境遇D、意识形态E、犯罪动机7、犯罪心理结构强化过程中,显示出以下特征()A、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B、非法欲望更强烈C、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D、形成犯罪人格8、按多元统一标准的犯罪分类有()A、性别标准B、年龄标准C、犯罪动机标准D、社会情景标准E、心理状态标准9、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A、不良兴趣B、野蛮的英雄观C、暴躁、兴奋的性格D、复杂的动机10、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A、错误的社会心理B、复杂的动机冲突C、侥幸心理D、职务优越感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怎样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试述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3、你怎样评价犯罪心理结构理论?4、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贵州广播电大视大学法律专业(开放)《犯罪心理学》作业2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人的社会化过程2、初犯3、智能犯罪4、团伙犯5、有组织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少年犯罪中,所称“少年”即指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2、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
3、犯罪少年错误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两大支柱——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4、对少年独立性意向增强这一特点,成人要注意:一要,不压制;二要引导,不放纵。
5、1950年,美国犯罪研究者奥托·波拉克使用和发展了龙勃罗梭的冰山理论,提出了用以解释女性犯罪率低的现象。
波拉克的这种理论被称之为“假说,”也即男性尊重女性、济弱扶贫的骑士精神,使女性的犯罪行为受到掩盖。
6、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中的部分,是犯罪的一种独立类型。
7、经济犯罪是女性犯罪类型中突出的一种类型:女性经济犯罪多是诈骗、偷盗、贪污、拐卖人口、投机倒把等犯罪,其中以偷盗与犯罪居多。
8、女性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尽管是各不相同的,但其基本特点就是欺骗性大,性强、隐蔽性重,暴力性小。
9、偶犯,是相对于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10、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
在我国,惯犯多见于犯罪。
11、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者。
12、职业犯即职业犯罪人,是指表面上有职业,但都以犯罪为常业,并具有高超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能力的犯罪人。
13、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类型,大致可以把犯罪分为型犯罪和智能型犯罪。
1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几乎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甚至可以说,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犯罪手段就发展到那个地步。
15、自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年诞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益普及,计算机犯罪就一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16、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未知数”,是指未被纳入犯罪统计的犯罪数量。
智能犯罪的犯罪黑数相当,真正被揭露、惩罚的智能犯罪实际上仅是冰山一角。
17、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实施的犯罪行为。
18、团伙犯罪是近20年来,我国刑事犯罪中产生的一种犯罪形式,是青少年犯罪的一种主要形式。
19、集群犯罪,是指一种人们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行为导致的犯罪行为。
20、有组织犯罪是群体犯罪的代表,具有最为强烈的反社会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少年犯罪的特点是()A、模仿成人作案B、团伙犯罪突出C、低学历者多D、重新犯罪率高2、少年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A、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B、认识与行为的矛盾C、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D、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3、影响女性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是()A、年龄因素B、生理因素C、心理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4、女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是()A、从属性B、冲动性C、盲目性D、性色彩浓重E、自私性5、惯犯的心理特征是()A、偏执的性格特征B、畸变的需要结构C、强烈的反社会意识D、意志具有两极性6、累犯的行为特征是()A、流窜作案B、犯罪行为的谨慎性C、犯罪行为的残忍性D、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7、当前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智能犯罪有()A、非法传销B、传播病毒C、进行黑客攻击D、散布网上色情E、窃取私人帐号8、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是()A、从属性B、隐蔽性C、欺骗性D、破坏性E、随意性9、以组织形态为标准,可将群体犯罪区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A、团伙犯罪B、集群犯罪C、女性团伙犯罪D、有组织犯罪10、有组织犯罪人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A、恶性膨胀的金钱欲B、强烈的帮派意识和等级观念C、心理的受暗示性与情绪的感染性D、罪恶感的减弱、消退。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犯罪少年有哪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2、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特征?3、试述累犯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2贵州广播电大视大学法律专业(开放)《犯罪心理学》作业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变态心理3、反侦查心理4、犯罪心理预测5、犯罪心理矫治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2、一般说来,心理因素的人,容易发生过失犯罪。
3、就一般正常人而言,以下生理状态易于造成过失:疲劳、、生理节律、年龄与性别、身体机能缺陷。
4、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心理的外化,过失犯罪行为也是行为人心理活动的外化。
过失犯罪在形式上表现为注意义务所致。
5、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行为表现。
6、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是指在寻求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上与正常人不一样,并且违反了所处社会的标准和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心理与行为。
7、精神病是一种机能完全紊乱的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
8、偏执性精神病,又称妄想性精神病,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性精神病。
9、多疑,是一些狡猾、奸诈的刑事惯犯、要犯的较的心理状态。
10、试探,即犯罪嫌疑人凭经验推断或者在活动中对被跟踪监视似有察觉,为了验证其判断是否而临时萌发的一种反侦查试探心理。
11、侥幸,这是一些庆幸作案得逞而又未被发现、得意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12、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应,是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而使民众,尤其是潜在的犯罪人产生的心理反应。
13、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以及发生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预防包括一般预防和预防。
15、犯罪心理预测主要是依据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发生的原理和机制,选择若干相关因素进行预测。
16、犯罪心理预防是建立在犯罪心理预测的基础之上的,犯罪心理预测的性也就是犯罪心理预防的依据。
17、犯罪心理矫治的对象,是那些对社会产生了危害、触犯了法律,并且应该受到刑罚惩罚的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