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八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八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奈曼三中朱丹
我今天要说的教材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说内容标准:
掌握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证明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认识实数,掌握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必要的运算技能。

认识分式,会进行分式的运算,会解分式方程,会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内容结构
1、教材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

本册教材各章都关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
题,以有利于学
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各章都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⑵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例如:在“轴对称”一章,与轴对称有关的性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

对于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教科书是通过让学生画出一些已知点及其对称点,确定对称点的坐标,比较每对对称点的坐标得到的。

⑶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安排在同一章,也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

⑷培养推理能力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让学生会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从而熟悉证明的步骤
和方
法。

在第十二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内容中,重点培养学生会分析思路,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去证明。

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

2、编写意图:
(1)力求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社会生活、学生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3)为教师提供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

(4)适当引入信息技术,以促进现代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教材编写体例:
每章开始时,设置章前图与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每章结尾都有小结。

结合教学,适当设置如回忆、思考、探索、概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等,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各块内容,穿插安排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应用意识。

按照不同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设计了许多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为学生创设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加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加深了
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扩大
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内容结构与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
加以指导,使学
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2)全等三角形:了解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
用三
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3)轴对称: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
质;了解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4)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使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使学生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

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
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
项式的因式分解。

5、立体整合:
纵向联系:注重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横向联系:加强不同领域数学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弹性设计:既注重基础,又提供发展空间。

如:就同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
不同的
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螺旋上升: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联系生活: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五、说教学建议
(1)基础与能力: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及相关知识的整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形成知识体系。

注意归纳、比较,解决问题注重通性、通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依托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并进行拓展,实施分层次教学。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
数学
思想方法教学.
(2)过程与结果: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重视学生直观感知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强调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不同解法的优劣性,从而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教材处理上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六、说评价建议
(1)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探究问题。

(2) 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适当评价学生说理、推理的水
平.
(4) 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5) 关注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它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
在教学中要
立足于教材。

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实现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显示具体的知识资源,而且隐含丰富的思维资源,教师在对例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同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思维资源,做到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2)课外资源
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
思想的
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