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选修菜园小记教案3篇

新人教版选修菜园小记教案3篇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散文,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细心体会文章的思路和线索,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作品记叙、描写中浓郁的抒情特色和作者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歌曲《南泥湾》。

上课后,由歌曲引入歌曲的背景,即1942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2.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

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

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听朗读带。

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2.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

姹紫嫣红木槿甬路菜畦篱笆自给石窠涔涔沧浪濯雪茄腌渍畦垄间苗3.词语摘抄。

肥硕绛紫傲然不群老当益壮干脆爽口煦暖矍铄万头攒动沁人心脾学会摘抄词语,有益于词语的积累,为语言表达作好基础准备。

4.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

2.讨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讨论后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种菜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217段):写菜园景象。

第三部分(第8—12段):写种菜的全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提问: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是第一句,即“种花好,种菜更好”。

3.作者从哪个角度强调了“种菜更好”呢?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比较法,将“花”与“菜”进行比较,花美供欣赏,菜好供食用。

种菜更好,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强调的。

引用俗语“瓜菜半年粮”便说明了这一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迅速画出能够大致表明每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提问:第3—7段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各段中心句回答。

读完后,明确:第3段——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第4段——果园也是花园。

第5段——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第6段——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第7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上述中心句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本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美”。

这部分作者先从整体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再从局部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

前后互相补充,全面具体地展现了菜园的景象。

4.第6段不写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

这段文字交代了蓝家坪菜园种菜的特殊历史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意义也就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各段依次写了菜园种菜的哪些事情?学生讨论后明确:第8段,写了学习种菜的乐趣。

第9段,写了菜园播种的乐趣。

第10段,写了菜园管理的乐趣。

第11—12段,写了菜园丰收的乐趣。

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部分以种菜过程为序写了菜园劳动全程的乐趣,一幅幅画面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劳动的乐趣,蕴含在华妙美丽的画卷之中。

3.请用一个字概括这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乐”字。

4.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明确:写了两个画面:暮春耕种图、夏夜纳凉图。

5.细心体会:这两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明确:不同的是:前者侧重写白天劳动时延安军民心理感受的劳动愉悦,后者侧重通过晚上纳凉聊天展现延安军民的高尚心灵和远大理想。

相同的是:两个特写镜头都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三者结合的手法。

无论是白天劳动,还是月下聊天,叙事均简洁洗练。

阳光煦暖,春泥芬芳,蔬菜飘香,寥寥几笔,便描写出一派春光。

而在这景物描写中,也散发出浓浓的喜悦之情。

6.学生自行朗读第11、12两段,体会作者种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情。

这个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只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必分析。

三、综合评价1.品读文章的语言之美。

学生自行品读,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

比如,那段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而且增加了表现力。

2.默读全文,感受菜园之美,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菜园写得如此美丽?3.提问:(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体力活动?有什么体会吗?(2)作者把劳动写得充满乐趣,这样写是否有些失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不求全面,只求了解;只求学生能够有所领悟,不求细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教学目的]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

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一:(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设计二: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

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解题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

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

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

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三、研习课文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

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

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

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

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紫自给石窠腌渍煦暖姹紫嫣红韭菜涔涔精神矍铄窖藏沁人心脾五彩斑斓(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姹紫嫣红繁盛泼辣煦暖见缝插针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万头攒动傲然不群沁人心脾五彩斑斓耀眼争光(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