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词用作名词(DOC)

动词用作名词(DOC)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实词而言。

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

一般常见的活用类型有: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下面就针对这几种类型中常见的活用现象,做简要的讲解与梳理。

一、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二、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二、规律总结: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三、课后巩固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于是从散约败3.追亡逐北4、此亡秦之续耳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8、瓷以石,行旅便之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10、死生,昼夜事也11、犹得备晨炊12、尔安敢轻吾射13、蟹六跪而二螯14、翩翩两骑来是谁15、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16、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名词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黔之驴》古代汉语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应加一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

“用船载”。

(1)表方位、处所: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译“在、到、当……十名”。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②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③范雎至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蔺列传》⑤道听途说、风餐露宿、东奔西走、南来北往(2)表工具、依据: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用、依照……十名”。

)①箕畚运于渤海尾。

《列子·汤问》②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④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⑤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公输》(遵守道义)(3)表态度、身份: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用对待+名+的态度”。

)这种用法,是用对待这个名词状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去对待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③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④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鲁仲连义不帝秦》⑤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史记·宋世家》(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译“象+名+一样”)①嫂蛇行匍匐。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③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陈涉世家》⑤寨中人又鹜伏焉。

《冯婉贞》⑥昭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成语:蚕食鲸吞、冰清玉洁、土崩瓦解、风驰电掣、龙蟠虎踞(5)、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古今用法一致。

例:今天我休息、朝辞白帝彩云间。

但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而”或“以”连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冯客孟尝君》(2)岁、月、日作状语+行动性动词,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翻译成“岁岁”、“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①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②日饮食得无衰? 《触龙说赵太后》(3)日字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形容词、性质变化动词,译成“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一月月地”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柳宗元《捕蛇者说》(4)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日+主语可译成“往日”或“从前”;①“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国语·晋语》(5)“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二)形容词、数词等用如动词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

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形容词用如动词珠辩认方法可以参照后面讲到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一些规律,一般情况下:1.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

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着”或“起来”、“下去”等等2、名词、形容词“所”后,用如动词。

所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 后、“者”前出现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尊崇)《庄子·盗跖》置人所罾鱼腹中 (捕获)3、名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如: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注意: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为(wèi)动用法”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的一种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发生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原因、受益者等。

也就是说,动词对宾语含有“为谁怎样”的意思,“主语为宾语而动”。

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为”“因为”“向”“对”“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

为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有一个显著区别,后两者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是宾语产生的。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宾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

为动用法的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其格式为:主语+为动词+宾语。

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如,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

(《庄子》)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3.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4.夫人将启之。

(《触龙说赵太后》)5 .文嬴请三帅。

(《殽之战》)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二、名词的为动用法1.如姬资之三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4.父曰:“履我。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2. 天下苦秦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3.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史记•魏公子列传4.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晏子春秋•内篇》)为动用法在中学古诗文中出现不太多,但在高考中却是不时就会考到的,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2007年江西省联考试卷中有一道文言翻译题: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4分)(1)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6)邴夏御齐侯。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左传·成公二年》(7)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三国志·华佗传》(8)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9)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陶渊明《咏荆柯》注意:一、古文中“某某死之”,常常翻译成“某某为之而死”,几乎是固定句式。

二、为动用法尽管在古汉语中出现不太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其用法的,比如用“殉”字组成的词汇,像殉情、殉国、殉职等,用文言解释相当于为动,即“为……而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