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从轮作、间作、选种、播种、密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等方面总结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为大豆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030-02
大豆是粮食、油料、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作物,可养人、养畜、养地,也可以创汇。

在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过去由于大豆产量偏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大豆生产,而现在通过采取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更新品种、加强科学管理、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措施,使大豆产量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1 大豆的轮作与间作套种
1.1 大豆的合理轮作
大豆重茬减产20%~30%,迎茬减产5%~10%,合理轮作、换茬可抑制病虫害发生,调节土壤养分,用地、养地相结合。

合理轮作应根据当地作物的种植比例,以及不同作物对地力、肥力、空间合理利用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在轮作中要充分发挥大豆的肥茬作用,使各种作物得到最有效的安排。

1.2 间作和套种
大豆、玉米间作的方式在许多地方都普遍采用。

间作比例非常
重要,比例恰当,边行优势大,产量高,运用合适可获得大豆、玉米双丰收,套种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麦田套种大豆,可比麦收后播种有明显增产效果,因为套种加长了营养生长期。

2 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时,首先考虑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类型和栽培目的,大豆生育期长短受生长期间光照长短和温度高低的影响,早熟品种短日性较弱,晚熟品种短日性较强,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目的选择生育期和油分、蛋白质适宜的品种,以获得大豆的优质高产[1]。

一般土壤肥沃地方雨水较多且栽培条件好的地区,可选用耐肥喜水茎杆粗壮、主茎发达、株高中等、丰产性能好的有限生长习性或亚有限生长习性的品种,土壤肥力较差或干旱地区,宜选用植株高大、繁茂性强、耐瘠而旱的无限生长习性的品种。

3 选种与药剂拌种
播前人工剔除病籽、杂籽、虫食籽,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而后进行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应达到95%以上。

在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区,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

4 整地保墒
大豆是深根作物,同时子叶肥大,顶土困难,发芽时需吸收大量的水分。

因此,深耕细整保墒是大豆增产的重要条件,夏播大豆地区,可采取抢墒板茬播种的办法,抓住季节,较易获得全苗[2]。

5 足墒早播
(1)足墒播种。

当土壤含水量在18%~22%时为足墒,低于18%为缺墒。

播种时,缺墒严重影响全苗,所以在干旱情况下,有条件的应浇水造墒播种。

(2)力争早播。

春大豆在地表以下5 cm,土壤温度稳定上升到14~16 ℃时即可播种。

夏大豆播种时不受温度限制,而早播可延长大豆的营养生长期,多分枝,多结果,所以播种越早越好,麦茬夏大豆一般应在“芒种”前后6月中旬播完,播种深度一般在5 cm 左右,过深不易出苗,过浅则易跑墒。

(3)播种量。

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大粒品种播105~120
kg/hm2,中粒品种播75~90 kg/hm2,小粒品播60~75 kg/hm2。

6 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应因地制宜,以保证苗全、苗齐为原则。

一是肥地宜稀,薄地易密,晚熟品种易稀,早熟品种可适当密一些。

一般春大豆栽植30万~45万株/hm2,夏大豆上旬播种肥地栽植22.5万株
/hm2,薄地栽植30万株/hm2左右,6月中下旬播种肥地栽植30万株/hm2,薄地栽植37.5万株/hm2左右。

7 田间管理
7.1 力争苗全苗壮
一是增温保墒。

春播大豆时,播后地温较低,种子萌发缓慢,应及早松土保墒,提高土温,促进快出苗;二是破除板结保苗。

夏播大豆时,播后常遇暴雨,表土形成板结层,导致子叶出土困难,
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重种,破除板结,应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不好;三是查苗补种或补栽。

大豆出苗后,应抓紧查苗、补苗,发现缺苗断垄及时补种,也可以移苗补栽;四是间苗和定苗,间苗是保证苗匀、苗壮、实现合理密植的有效措施,定苗一般进行1次,但应在子叶期以前结束。

7.2 松土和除苗
大豆中耕松土一般进行3次,第1次在齐苗,其主要任务是锄草不埋苗,避免草荒;第2次在定苗后,苗高10~12 cm时进行;第3次在前次中耕15 d之后,并在大豆封垄前结束,以免造成花荚脱落影响产量。

大豆化学除草是省工高效的除草措施,常用豆田除草剂如杀草胺、杀草醚等,施药时期一般在大豆播后至出苗前。

7.3 施肥
大豆的生长除需要n、p、k外,还需要一定量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钼、硼、锰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钼、硼都能促进根瘤的形成和生长,使固氮能力增强,钼还能促进大豆植株对磷的吸收、分配和转化,并能增强大豆种子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力。

有机肥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更有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增强植株的固氮力,特别在中低产地区,增施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明显。

大豆是需磷较多的作物,磷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施磷肥多采用播种前普施,用量为450~600 kg/hm2,氮肥在中肥、薄地上适量施用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7.4 水分管理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其中发芽、开花、结果和鼓粒4个生育期是需水关键时期,大豆播种时种子需吸足水分才能发芽,大豆幼苗期需水较少,此时应适当蹲苗,使其发根壮棵。

大豆分枝期是营养生长旺盛时期,对水分要求日渐增多,大豆花荚期是生育最旺盛和需水最高的时期,因为这时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植株干物质迅速积累,且这时温度高,日照长,如果水分不充足,会影响大豆蒸腾和光合作用,结荚期缺水会造成幼荚大量脱落,影响产量[3-4]。

大豆鼓粒期全部转入生殖生长,籽粒逐渐形成和膨大,也需要足够的水分,这时如果缺水,不仅造成百粒重降低,而且会产生较多瘪粒。

7.5 病虫草害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病毒病、豆天蛾、卷叶螟、食心虫、豆芽虫等。

草害除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外,还有寄生性杂草菟丝子。

大豆病虫草害严重威胁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应贯彻防重于治的
方针,要加强病虫害,尤其是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同时,要做到科学用药,适时防治,改一般防治为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

7.6 施用生长调节剂
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时会出现生长发育不协调现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为防止大豆徒长、减少花荚脱落找到了新
的途径。

目前,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三碘苯甲酸、增产灵、矮壮素等。

8 收获与贮藏
8.1 收获
大豆收获是实现丰产丰收的最后一个关键性措施。

收获过早,由于籽粒尚未成熟,干物质积累没有完成,不仅会降低粒重和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而且青粒、秕粒较多,收获过晚易炸荚掉粒,造成浪费,遇阴雨会引起品质下降。

大豆收获的适宜期应在种子黄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人工收获大豆最好趁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以防止豆荚炸裂,降低损失。

8.2 贮藏
大豆籽粒不耐贮藏,当含水量超过13%且气温较高时,发芽力已丧失,大豆应贮藏在温度2~10 ℃的干燥通风场所,含水量要求低于12%,入仓前要充分干燥。

9 参考文献
[1] 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17-122.
[2] 常耀中.大豆窄行密植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6(3):227-232.
[3] 常耀中,董丽华.大豆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1982(1):41-48.
[4] 吉林省大豆高、稳、低研究协作组.大豆高产稳产低成本规范化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4(3):6-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