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浅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高炳淼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药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资本供给的充足,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

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了许多,出现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进步,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将如何展开?本文试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现代化通常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主题。

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持续发展。

其本质应包括:(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化;(3)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4)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优良化。

1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各有特色。

一般认为,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有三种类型:(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为代表。

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日本、荷兰为典型,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供给;(3)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

我国同美国相比,没有资源优势;同欧洲相比,没有科技优势;同日本相比,没有财力优势,因而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农业的条件,所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我国农业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任务要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国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源短缺与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较少。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而且在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亿hm2,到2006年底已降为1.22亿hm2,10年间净减少0.8亿hm2。

而且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4%左右,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2。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耕地减少、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产品供给压力逐年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2)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16万km2增加到18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二是沙漠化继续扩大,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000多km2的速度在扩展;三是森林资源危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6%,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4.2%,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四是农田污染日益加重,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3)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与支撑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设施装备水平看,靠天吃饭状况还没有改变,物质技术依然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机械化水平低,使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小生产还大量存在。

从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个百分点。

从生产者素质看,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很难适应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很难长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民看病难、受教育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5)农民收入偏低和增收难度加大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尽管中国农民收入在经历多年低速增长后,于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 6.2%,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难度亦非常大。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2年翻两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以上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的分析,综合国外经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应该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3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标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在农业方面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毛泽东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当农村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农业八字宪法”,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工业化农业的认识。

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

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究竟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中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不仅要依靠机械、通用技术,更要依靠科学,依靠生物工程、尖端技术;把农业的根本出路,从在于机械化,提升到了在于科学,在于生物工程、尖端技术。

这样,我国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学化相结合的有益经验吸收过来,形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赶超格局、跨越趋势,使我们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及时跟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前沿,跟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由工业化农业经过信息化农业,上升到生态化农业。

如果说,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民对这些现代化内容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随着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进程,这些现代化科学化内容,就会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规划设计变为实践现实。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江泽民根据邓小平理论,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领导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问题。

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上来。

在国外,1986年我国决定参加国际贸易组织,重新申请恢复“人关”“人世”。

加人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决心把实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从一般对外开放,转变为全面对外开放。

现在,我国已全部完成了“人世”谈判,并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这样,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在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下实施。

“人世”,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整个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江泽民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之,对于农业现代化,中国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依据自己的国情创造了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借鉴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将以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进人21世纪,2008年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梅方权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为在农业方面应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不仅可以带动工业化,而且也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

在西方,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其实质是把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当时引发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条件是热能蒸气机的发明和运用。

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大潮流。

至今已历时200多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

但就联合国现有190多个成员国来说,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还不足30个(如加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则不足40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