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绪论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莫霍面:从地表向下,大洋地区(5-12)km、大陆平原地区(30-40)km、大陆高山地区(50-75)km的深度上,地震波波速有了明显变化,P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S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这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到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S波不能通过,这是一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剩磁:地壳的岩石是在地磁场中形成的,所以一开始都具有磁性,但其受到高温会消磁,在冷却过程中受到地磁场影响又具磁性,完全冷却后这种磁性就保留下来,以后地磁场变化了,这个磁性仍然保留,叫剩磁。
软流圈: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大约为60—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60—400公里深度区间又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正常。
这一低速带即软流圈。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Primary wave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Secondary wave)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
密度9.7-13g/cm3,占地球质量的31.5%。
温度3000~5000多度。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或内生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表部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或表生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晶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结晶质。
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代替,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被称为类质同象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透明度:矿物的透光能力称为透明度。
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颜色:矿物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后,所呈现的色调称为颜色。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摩氏(Friedrich Mohs)选择硬度不同的10种常见矿物作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即摩氏硬度计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断口:一些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的平面方向破裂,而是呈不规则状破裂,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
矿石:可以从中提取有经济价值矿物的天然产出物称为矿石。
有用矿物为矿石矿物。
矿床: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其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工业开采利用的要求。
成矿作用:矿床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形成过程。
不论是岩浆作用、沉积作用或变质作用,只要作用过程中能够导致有用组分富集,即为成矿作用。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浆:形成于软流圈及岩石圈局部地段的高温熔融物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
喷出岩:由岩浆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成为喷出岩。
熔岩:喷出地表而逸散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浆,由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岩浆从地面上延伸较长的裂隙中喷出的现象活火山:还在喷发,或者现今虽未喷发,但有活动性,预料将会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那些其最后一次喷发距今已很久远,并被证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喷发的火山,称为熄灭的火山或死火山。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地下某一深度,占据一定空间,基本停止运移,最后冷凝结晶,这种活动成为侵入作用。
浅成侵入:岩浆在距地表3km以下冷凝结晶者称为浅成侵入作用。
深成侵入:岩浆在距地表3km以上冷凝结晶者称为深成侵入作用。
同化作用:热岩浆对冷围岩的吞噬与化学作用,最终使围岩成为火成岩的一部分。
结晶分异作用: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
岩脉:一般将规模较小、形态不规则、常分支复合的脉络状岩体成为岩脉。
岩床:指岩浆沿层面侵入形成的板状浅成侵入体,其岩石多为基性岩。
岩墙:沿江沿裂隙侵入并切穿围岩层理的板状浅成侵入体。
岩盖(岩盘):指岩浆侵入岩层形成顶部拱起、中央厚边部薄的穹窿状浅成侵入体。
岩株:指出露面积不超过100km2的深成侵入体,平面常呈浑圆形,有时为不规则形。
岩基:指规模较大的深成侵入体,其横截面积在100km2以上。
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是指全部或大部由隐晶物质和玻璃组成的全岩结构。
显晶质结构:是指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颗粒肉眼能分辨的结构。
非晶质结构: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或玻璃质。
(火山岩的典型结构)块状构造:宏观上各向同性;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呈均匀块体.火成岩所特有。
流动构造: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
气孔构造:岩浆喷出地表时,挥发性气体逸出,气泡的孔壁迅速冷凝,在岩石中留下圆形或椭圆形孔洞,此称为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当气孔被后来的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等)所填充如杏仁状者称为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当基性熔岩流在海底喷发时,常形成枕状构造。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由海、河、湖等流水以及风、冰川等外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按其沉积成因分为碎屑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由各种外营力风化和侵蚀形成的破碎物质在各种介质中进行迁移的过程。
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作用于下部使其压实(孔隙减少,水分排除,体积减小)。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中,沉积物埋藏后,在新的环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影响(T<150°),矿物晶粒在原基础上增生、扩大形成较大晶粒紧密相嵌的过程。
(石英、方解石等)。
沉积构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层理: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沉积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的变化而显示出成层的现象称为层理。
层理之间结合较为紧密。
层面:两个相邻层之间的界面叫做层面。
结核:沉积岩中常有圆形或不规则的与周围岩石成分、颜色、结构不同,大小不一的无机体包裹体,称为结核。
砾岩:砾石(粒径>2mm)>50%,其中由滚圆度较好的砾石、卵石胶结而成的称为砾岩。
砂岩:碎屑主要为砂,且>50%,其成分一般以石英为主,常占砂粒的70%以上黏土岩:也称泥质岩。
约占沉积岩的60%以上,又以页岩分布最广。
黏土矿物>50%,泥质结构。
硅质页岩:页岩的一种,含有较多的玉髓、蛋白石等,S i O2含量在85%以上。
生物碎屑灰岩:又称生物贝屑灰岩,是一种由破碎的生物贝壳被碳酸钙胶结而成的石灰岩。
团块灰岩:是一种以团块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
按团块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团块灰岩和泥晶团块灰岩。
它常形成于海滩地带。
泥晶灰岩:又称灰泥岩(lime mudstone)、微晶灰岩(micrite)等,是石灰岩主要类型之一。
本类岩石几乎全由0.001~0.004毫米的灰泥(又称泥晶)组成,仅含少量异化粒(小于10%)。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由于温度(T)、压力(P)的改变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固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这种地质作用叫变质作用。
变质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变晶结构: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又称板理。
它是指岩石中由显微片状矿物平行排列所成的具有平行板状劈理的构造。
片状构造:指岩石中大量片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滑石、石墨等)平行排列所形成的薄层状构造,是各种片岩所具有的特征构造。
片麻状构造:又称片麻理。
变质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也是变质最深的一种构造。
特征是岩石主要由浅色粒状矿物组成,但有一定数量呈定向排列的深色片状或柱状矿物,后者在浅色粒状矿物中呈不均匀的断续分布。
接触热变质作用:是由于岩浆侵入体释放的热能,使接触带附近围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由于区域性的地壳活动,在大范围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称为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有不同性质流体参加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引的总称。
第六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应力作用就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等。
岩石中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大陆漂移:认为大陆彼此相对移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率),它是板块地质构造学的结果。
海底扩张:由于地幔对流,玄武岩浆由洋中脊涌出、冷却,形成新的洋壳,推动早期形成的洋壳向两侧移动;同时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并返回软流圈的洋壳物质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