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绪论1.工程地质学为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它包括岩土的类型与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而产生的对工程建筑的建设、施工、运营带来重大影响的地质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做到既使工程建筑经济、安全,又能合理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

(1)查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2)解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3)预测并论证工程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改善与防治措施;(4)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所需地质资料和数据。

5.地质工程:(Geoengineering)指以地质体为工程结构和工程的建筑材料,以地质环境为工程的建筑环境修建的一种工程。

具体地说,如开挖的边坡、矿坑、地下洞室、地基等,实际上都是地质工程。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第1篇地质学基础第1章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2.风化作用: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石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第2章矿物和岩石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自然单质或化合物。

2.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 (1)岩浆岩(火成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4.硬度:矿物抵抗机械刻划及摩擦的能力。

5.断口:矿物受敲击后,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裂开面的性质。

如锯齿状、贝壳状等。

6.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1)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以及彼此间相互组合关系。

(2)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与充填方式。

7.沉积岩—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环境下,各种既有岩石遭受外力地质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过程而形成的岩石.8.沉积岩的结构—指沉积岩的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特性及其结晶程度。

9.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10.变质岩—地壳中的岩浆岩、沉积岩或既有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的影响,造成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第3章地质构造1.整合接触:沉积作用基本连续,沉积物连续堆积,没有间断。

新老地层之间为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关系。

2.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

3.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接触界线与整合接触界线相似。

4.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褶皱、断裂等)形式、强度和变形方向,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不同。

反映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5.褶皱构造:当岩层继续受到构造应力作用时,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变形的形迹。

6.断裂构造:随着作用力的进一步增加,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便产生破裂错动。

7.岩层:被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8.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

9.倾向: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为倾向(又称真倾向)。

10.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真倾角。

11.褶皱构造:岩层受到构造运动作用后,在保持连续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弯曲变形。

12.断裂构造: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超过其强度时发生裂缝或错断,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而形成。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3.节理:岩体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称为节理;14.断层: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的称为断层。

15.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产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第2篇岩土工程性质第 4 章地下水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湖水及海水等,经土壤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作生活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2.孔隙——松散介质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呈小孔状。

3.裂隙——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影响产生的空隙。

4.溶隙——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流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称为结合水。

6.重力水: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发生运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7.毛细水: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水,称为毛细水8★容水度——是岩土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9★持水度——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在岩土中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10★给水度——是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给水度等于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11★透水性——透水性是指岩土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12★含水层——在正常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层称为含水层。

13★隔水层——把正常水力梯度下不透水或透水相对微弱的岩土层称为隔水层。

有时也把弱透水层称为滞水层。

14★毛细性——土的毛细性指的是土中的水,在毛细张力(负压)作用下,沿毛细孔隙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性能。

15★毛细上升高度——在地下水面以上,水在毛细张力作用下,沿毛细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停止下来.16.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7.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8.渗流——地下水在岩土体空隙中的运动。

19.水力坡度——渗流中某一点的水力坡度J可定义为通过该点单位渗流途径上的水头损失。

20.流网——在渗流场某一典型剖面或平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络。

21.等水头线——渗流断面中水头值相等点的连线。

22.流线——是渗流断面中某一瞬时的一些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第5章土的工程性质1.粒度成分——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

以各粒组土粒的质量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土的粒度成分。

2.结合水:细小的粘土颗粒常带负电荷,它能有选择地吸附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在土粒表面形成静电引力场,形成一层牢固吸附于表面的水膜——称为结合水。

3.毛细水:分布于固、液、气三相交界处,是土中既受重力作用又受表面张力作用的水。

4.毛细上升高度:分布土中存在着许多大小不同的相互连通的弯曲孔道,地下水将沿着这些孔道被吸引迁移,在地下水位以上形成一定高度的毛细水带,这一高度称为毛细上升高度。

5.毛细性——土的毛细性指的是土中的水,在毛细张力(负压)作用下,沿毛细孔隙0.002-0.5mm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性能。

6.毛细上升高度——在地下水面以上,水在毛细张力作用下,沿毛细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停止下来。

7.毛细压力:在潮湿的粉细砂中,毛细水只存在于土粒接触点周围,即毛细管的角边部位,彼此不连续,可称为毛细角边水。

这时,毛细水弯液面和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将对土粒产生一种向内的、使相邻土粒挤紧的力,这个力称为毛细压力。

8.重力水:重力水是在重力和水头差作用下在土中流动的自由水,它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土层中。

重力水与普通水一样,不能抗剪,能传递静水和动水压力,具有溶解能力。

9.土的构造——是指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

10.土粒密度(ρs ) :是干土粒的质量ms 和其体积Vs 之比。

由下式表示:ρs = ms /Vs (g/cm3)11.土粒相对密度(G ):过去称比重是指土粒密度与其同体积Vs 纯水在4℃时的密度之比,其值与土粒密度相同,但无量纲。

12. 土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的质量(g/cm3)。

一般土的密度为1.60-2.20g/cm3。

13.土的重度:当用国际单位制计算重力W时,由土的质量产生的单位体积的重力称为重力密度γ,简称重度;重力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则重度由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求得,其单位是KN/m3。

但在工程上为简化计常用其密度乘以10。

14.土的干密度(ρd )是土的固相质量与土得总体积之比.15.土的饱和密度(ρsat ),指土孔隙全部充满水时土的密度,即全部充满空隙的水的质量与固相质量之和与土的总体积之比.16.浮重度(γ′) 当土浸没在水中时,土的固相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土体的重力也应扣除浮力。

计算地下水位以下土层的自重应力时应当用有效重度,有效重度是扣除浮力以后的固相重力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又称浮重度).17.含水量是指土中所含水的质量与土中所含固体颗粒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18.土的饱和度(Sr ):土中所含水体积与土孔隙体积的比值,称土的饱和度,用百分数表示.19.土的孔隙度(n):孔隙度又称孔隙率,系土中孔隙体积与土总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20.土的孔隙比(e):土的孔隙比指土中孔隙体积与土中固体颗粒体积的比值,用小数表示。

21.砂土的相对密度(Dr ):砂土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和天然状态的孔隙比之差与砂土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和最紧密状态的孔隙比之差的比值,称砂土的相对密度,是一个无因次的数值。

22.土的稠度——粘性土因含水量变化而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

23.可塑性——土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发生裂缝,并当外力解除后仍能保持已有的形状,不回弹也不坍塌的这样一种性能。

24.界限含水量——随着含水量的变化,粘性土从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量叫做界限含水量。

25.液限wL:是指粘性土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可塑性状态的界限含水量,也叫塑性上限或流限。

26.塑限wP:是指粘性土从可塑状态变为半固体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又叫塑性下限。

27.塑性指数IP:指土的液限与塑限的差值,用不带百分号的数值表示。

IP = wL –wP(IP 值越大可塑性越强)28.液性指数IL: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与塑性指数之比称为液性指数,以小数表示,29.膨胀率(eP )是指土浸水后所增加的体积与原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30.土的收缩性:体缩率eS 系指粘性土在温度100~105℃下烘干至收缩稳定后所减少的体积与原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1.土的崩解性:粘性土在水中崩散解体的性能,称土的崩解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