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2 常见动力学模型(上)(解析版)

专题02 常见动力学模型(上)(解析版)

浙江高考物理尖子生核心素养提升之常见动力学模型(上)滑块滑板问题是高考常考的热点,这类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滑块滑板模型常和功能关系、动量守恒等结合,分析过程较复杂。

学生常因为对过程分析不清或计算失误而丢分。

命题点一水平面上的滑块—滑板模型1.两种位移关系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板长。

2.解题思路[典例]如图所示,质量m=1 kg的物块A放在质量M=4 kg的木板B的左端,起初A、B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在B上,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地面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

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 m/s2。

求:(1)能使A、B发生相对滑动的力F的最小值;(2)若力F=30 N,作用1 s后撤去,要想A不从B上滑落,则B至少多长;从开始到A、B 均静止,A的总位移是多少。

[解析](1)A的最大加速度由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决定,即对于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ma m解得a m=4 m/s2对于A、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2(M+m)g=(M+m)a m解得F=25 N。

(2)设力F作用在B上时A、B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撤去力F时速度分别为v1、v2,撤去力F后A、B速度相等前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A、B速度相等时速度为v3,加速度大小为a3对于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ma1得a1=4 m/s2,v1=a1t1=4 m/s对于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1mg-μ2(M+m)g=Ma2得a2=5.25 m/s2,v2=a2t1=5.25 m/s撤去力F:a1′=a1=4 m/s2μ1mg+μ2(M+m)g=Ma2′得a2′=2.25 m/s2经过t2时间后A、B速度相等v1+a1′t2=v2-a2′t2得t2=0.2 s共同速度v3=v1+a1′t2=4.8 m/s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A、B的相对位移即为B的最短长度LL=x B-x A=v222a2+v32-v22-2a2′-12a1(t1+t2)2=0.75 mA、B速度相等后共同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a3=μ2g=1 m/s2对于A、B整体从v3至最终静止位移为x=v322a3=11.52 m所以A的总位移为x A总=x A+x=14.4 m。

[答案](1)25 N(2)0.75 m14.4 m[规律方法]求解“滑块—滑板”类问题的方法技巧(1)弄清各物体初态对地的运动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根据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情况,确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方向。

(2)准确地对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各物体的加速度,结合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速度相等是这类问题的临界点,此时往往意味着物体间的相对位移最大,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可能发生突变。

[集训冲关]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为L=1.6 m、质量为M=3 kg的木板,一质量为m=1 kg的物块放在木板的最右端,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g取10 m/s2。

(1)施力F 后,要想把木板从物块的下方抽出来,求力F 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2)为使木板从物块的下方抽出来,施加力F 后,发现力F 作用最短时间t 0=0.8 s ,恰好可以抽出,求力F 的大小。

解析:(1)力F 拉动木板运动过程中,物块与木板相对运动时: 对物块,由牛顿第二定律知μmg =ma ,解得a =1 m/s 2 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μmg =Ma 1,即 a 1=F -μmg M要想抽出木板,则只需a 1>a ,即F >μ(M +m )g 代入数据解得F >4 N 。

(2)设施加力F 时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则 a 2=F -μmg M设撤去力F 时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3,则 a 3=μmg M =13m/s 2设从撤去力F 到木板恰好被抽出所用时间为t 2 木板从物块下抽出时有 物块速度为v =a (t 0+t 2) 发生的位移为s =12a (t 0+t 2)2木板的速度为v 板=a 2t 0-a 3t 2发生的位移为s 板=12a 2t 02+a 2t 0t 2-12a 3t 22木板刚好从物块下抽出时应有v 板=v 且s 板-s =L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t 2=1.2 s ,a 2=3 m/s 2,F =10 N 。

答案:(1)F >4 N (2)10 N2.(2019·成都模拟)如图所示,长为l 的长木板A 放在动摩擦因数为μ1的水平地面上,一滑块B (可视为质点)从A 的左侧以初速度v 0向右滑上A ,B 与A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A 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

已知A 的质量为M =2.0 kg ,B 的质量为m =3.0 kg ,A 的长度为l =2.5 m ,μ1=0.2,μ2=0.4(g 取10 m/s 2)。

(1)A 、B 刚开始运动时各自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大?(2)为保证B 在滑动过程中不滑出A ,初速度v 0应满足什么条件? (3)在满足(2)中条件的情况下,分别求出A 、B 对水平地面的最大位移。

解析:(1)分别对A 、B 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B 的加速度大小: a B =f m =μ2mg m =4 m/s 2A 的加速度大小:a A =f -f ′M =μ2mg -μ1(M +m )g M=1 m/s 2。

(2)当A 、B 速度相等时,若B 恰好运动到A 的右侧末端,则可保证B 不会滑出A , 设经过时间t ,A 、B 的速度相等,则有: v 0-a B t =a A t 根据位移关系得: v 0t -12a B t 2-12a A t 2=l代入数据解得:t =1 s ,v 0=5 m/s 所以初速度v 0≤5 m/s 。

(3)B 恰好不滑出A 时,A 、B 对水平地面的位移最大,A 、B 速度相等后相对静止,一起以v =a A t =1 m/s 的初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 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μ1(M +m )g M +m =2 m/s 2发生的位移:s =v 22a =0.25 mA 、B 速度相等前A 发生的位移: s A =12a A t 2=0.5 mB 发生的位移:s B =v 0t -12a B t 2=3 m所以A 发生的位移: s A +s =0.5 m +0.25 m =0.75 m B 发生的位移:s B +s =3 m +0.25 m =3.25 m 。

答案:(1)1 m/s 2 4 m/s 2 (2)v 0≤5 m/s (3)0.75 m 3.25 m命题点二 斜面上的滑块—滑板模型滑块—滑板类模型应抓住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典例] 如图所示,倾角α=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长L =1.8 m 、质量M =3 kg 的薄木板,木板的最右端叠放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

对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使木板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1)为使物块不滑离木板,求力F 应满足的条件;(2)若力F =37.5 N ,物块能否滑离木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求出物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及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

[解析] (1)以物块和木板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 +m )g sin α=(M +m )a 以物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f -mg sin α=ma 又F f ≤F fm =μmg cos α 解得F ≤30 N 。

(2)因力F =37.5 N >30 N ,所以物块能够滑离木板,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μmg cos α-Mg sin α=Ma 1 对物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 cos α-mg sin α=ma 2 设物块滑离木板所用时间为t 木板的位移x 1=12a 1t2物块的位移x 2=12a 2t 2物块与木板的分离条件为 Δx =x 1-x 2=L 解得t =1.2 s物块滑离木板时的速度v =a 2t物块滑离木板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3=g sin α=5 m/s2物块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为x=0-v2-2a3解得x=0.9 m。

[答案](1)F≤30 N(2)能 1.2 s0.9 m[规律方法]解决速度临界问题的思维模板[集训冲关]1.如图所示,足够长光滑斜面的倾角为θ,斜面上放着质量为M的木板,木板左端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块和木板的初速度都为零。

对木块施加平行斜面向上的恒力F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μ>tan θ,则木板一定沿斜面向上运动B.若F=mg sin θ,则木块一定静止在木板上C.若木板沿斜面向上滑动,木板质量M越小,木块与木板分离时,木块滑行的距离越大D.若木板沿斜面向下滑动,木板质量M越大,木块与木板分离时,木块滑行的距离越大解析:选C如果恒力F趋于0,木板一定沿斜面向下运动,故A错误;如果μ趋于0,木板一定向下运动,两者不能保持静止,故B错误;假设木板质量M趋于0,木板将随木块一直运动,故C正确;如果木块始终静止,无论M多大,木块滑行的距离都为0,故D错误。

2.(多选)(2019·日照模拟)滑沙运动是小孩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其运动过程可类比为如图所示的模型,倾角为37°的斜坡上有长为1 m 的滑板,滑板与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916。

小孩(可视为质点)坐在滑板上端,与滑板一起由静止开始下滑。

小孩与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取决于小孩的衣料,假设图中小孩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小孩的质量与滑板的质量相等,斜坡足够长,sin 37°=0.6,cos 37°=0.8,g 取10 m/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小孩在滑板上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B .小孩和滑板脱离前滑板的加速度大小为0.5 m/s 2C .经过 2 s 的时间,小孩离开滑板D .小孩离开滑板时的速度大小为433m/s解析:选AC 对小孩,由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大小为a 1=mg sin 37°-μ1mg cos 37°m =2 m/s 2,同理对滑板,加速度大小为a 2=mg sin 37°+μ1mg cos 37°-2μ2mg cos 37°m =1 m/s 2,选项A 正确,B 错误;要使小孩与滑板分离,12a 1t 2-12a 2t 2=L ,解得t = 2 s(另一解不符合,舍去),离开滑板时小孩的速度大小为v =a 1t =2 2 m/s ,选项C 正确,D 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