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

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


(3)摘要要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它人称来写,避免出现“我 们”、“笔者”、(一般也不要用)“本文”做句子的主语。 可直接以“阐述了……”,“介绍了……”等等。 (4)摘要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引言中已有的内 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要排 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历史回顾、 未来计划、复杂的数学式、图表、文献号等内容,一般不要在 摘要中反映。 (5)摘要不宜采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缩略语、简称、 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地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 时应加以说明;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 表格。不宜用引文,除非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 (6)摘要文字表达力求言简意赅,篇幅尽量简短,语句意思确 切,避免有歧义。摘要通常不分段。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王凤霞《近二十年来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 研究综述》
报道—指示性摘要:这是融报道、指示性两种摘要于一体的摘要。它 或者在对论文基本框架作报道性介绍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研究的 基本观点与结论的报道,使读者在掌握论文研究成果中价值较高 部分的同时,也对研究路径有一个总体透视;或者在侧重概述论 文主要观点、创新点、结论的同时,又对论文的其他次要成分作 扼要介绍,以体现原文的完整性。 本文采取个案举证的方式,分析了古代判例的构成要素,判例和 成文法体系的关系,以及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可以说,判例在中国古代始终居于辅助的地位,不能和成文法平分 秋色。由于它和成文法制度存在原则冲突,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 不过成文法体系对判例既有拒斥的一面,又有吸纳的一面。吸纳的 方式是编例。明清时期,通过编例活动,判例被成功改造并纳入法 律体系之中,律例实现了一体化。律例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法 律发展的最高形态。而从判例的角度看,融入成文法的过程也是其 异化消亡的过程。
例: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引言 一 新史学的研究风气 二 同道的“刺激” 三 “总清算”和“总答复” 四 结论
从1943年中至1945年,郭沫若集中研究先秦诸 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后分别结集为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其中《十批判书》 尤为学界所重,国内学术界多有评论,但是意见尚 有分歧。目前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该书是中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在近代学术史和思想史 上都有相当的价值。但是海外个别学者对该书的资 料和观点的来源及作者的学术道德提出了异议和质 疑。①
——《学术月刊》2009年5期的陈乔见的《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论说方式及其影响》一文摘要
指示性摘要: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方法
和思路框架进行简要的介绍性说明,让读者对正文的 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为查询和检索起到提 示和引领作用。一般适用于泛论、资料性文章、综述 等主题多,内容较繁杂的文献。篇幅一般以100字左 右为宜。 文章通过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一方 面力图理出曹禺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以 供研究和了解者参考;另一方面,以曹禺戏剧研究为 对象,尝试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有助于比 较文学的方法和相关文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引言的写法
何谓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作为论文的开端,其目的是向读 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侧重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一问题。 作者在引言中应给出研究背景,即概述别人在该领域内所做的 相关工作、目前研究的落点和存在的问题等,指出本文与他人 的异同和本文的重点,以及取得的成果或期望在那些方向上取 得成果和突破。引言也是作者进行课题研究时,进行调研和课 题论证工作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4期刘笃才《中国古代要,尤其是报道性摘要,应避免笼统、空洞的定性描述。 例如,“文章概述了我国当前影视文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样的摘要将“现状”所指, “问题”所在,“对策”何为这些该文实质性内核抽空了,导致 摘要的有效信息缺失。也就是说,摘要应针对伦文的主要思想、 主要观点、主要成果、主要事实进行描述,这样才能客观地揭示 论文的内容。 (2)摘要要避免出现自我评价、解释和说明性话语。如“全面、 深刻论证……问题”,“填补了……空白”,“突破了……”, “有一定……价值”,“……提出了改进的有效措施。”,“…… 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 义”,“……为人事主管部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 手段”,等等;也反对在摘要中出现“浅见”,“管见”,“浅 探”,“当议”等一类带有主观色彩的谦辞。这样的话语不符合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 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之定义。
后记
摘要的写法
何谓摘要
所谓摘要即“摘录要点”,英文为abstract。国际标准化组 织在《ISO214-1976文献工作[E]》中给出的定义为:“对 原文献内容准确、扼要而不附加解释或评价的简略的表述。” 国家标准对摘要的解释为:“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 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摘要中应写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 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一定要注重突出反映文章的新内容 和作者要特别强调的观点。
但是,以往对于《十批判书》产生过程的研究是不 够的,有关其学术价值的判断有脱离该书撰写时具体 社会历史背景的倾向,某些结论也不免简单,甚至错 误。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厘清该书的撰著动机, 讨论作者的论学主旨,进而再评价《十批判书》的价 值。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本文认为,对该书学术价值的评估是20世纪中 国学术史的重要课题,应当继续讨论,但是评价的 方法值得再作考虑。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郭沫若 的《十批判书》与当时的特殊时势有密切关系,既 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战斗性,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 学术精神。①既然如此,我们研究讨论其学术内涵 和学术价值,就不能脱离该书的具体语境和作者的 著书动机,包括与此关系密切的政治形势和学术动 态。只有这样,《十批判书》的丰富内涵才能够得 到更加准确的揭示。
第四讲:摘要、关键词与引言的写法
论文题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老子》的文学色彩 1.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2. 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 3. 韵散结合的散文诗体裁 二 《老子》的美学思想 1. 本然之美 2. 虚静之美 3. 柔弱之美 三 《老子》对后世的影响 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2. 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2.摘要的类型 由于论文的性质不同,摘要可有不同的写法。一般有报道性、指示 性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种。 报道性摘要:用于向读者忠实地传达论文在特定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最 新研究成果。一般着重于论文的论点、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 与结论的客观报道,其中论文的基本观点、结论应是叙述的重点。 苏格拉底与孔子皆探讨伦理问题,然两者的论说方式却大相 径庭:苏格拉底诉诸定义,孔子诉诸范例。苏格拉底的论说方式催 生了西方哲学史上种种二元范畴的区分以及由此而来的二元论。 苏格拉底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本质主义和普遮主义思维,这易于 导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思潮即是对此的批利 与反动。孔子的论说方式尊重传统、关注语境,表征为历史主义 和情景主义,它虽然避免了二元论思维的一些弊病,却容易滑向 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然而,儒家的经一权论为避免陷入相对主义 和主观主义提供了可能。两者的论说方式对各自传统的影响有利 亦有弊,但就孔子与苏格拉底而言,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述 而不作”的谦卑态度和“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