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云锦花纹】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

【金井玉栏】又称金心玉栏。

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黄芪。

【芦碗】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如山参。

【油头】指川木香药材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

【怀中抱月】指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孢,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蚯蚓头】指药材的根头部由叶柄脱落后留下的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因似虹蝴的头颈部而习称虹划头,如防风等。

【吐脂(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

【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金包头】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

【钉角】生川乌顶端周围有锥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

【罗盘纹】特指商陆根横切面由于三生构造形成的同心性多环维管束,干燥后木质部隆起,韧皮部凹馅,呈多个凹凸不平的环层,形似罗盘。

【竹节环纹】天麻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

【鸡肠风】巴戟天药材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心具形似病鸡之肠。

【过桥】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如桥悬两岸,又称“过江枝”、“蚂蜂腰”。

【凹肚脐(肚脐眼)】指天麻底部圆脐状的凹疤痕,是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疤痕。

【白颈】指蚯蚓头部第14~16环节,颜色呈黄白,为生殖环带。

【方胜纹】指在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大斑纹17~24个,其斑纹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形似古代书生的方胜帽形状。

【连珠斑】专指蕲蛇白色腹部上杂有多数黑色类圆形斑点,又称“念珠斑”。

【佛指甲】指蕲蛇尾部渐细,末端呈扁三角形,角质而硬,形如佛之指甲。

【挂甲】是指牛黄少许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

又称“透甲”。

【通天眼】专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中空。

对光透视,上半段可见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二杠、大挺、门庄、三岔】梅花鹿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条痕】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划刻时所留下的痕迹。

3.“珍珠盘”银柴胡6.“疙瘩丁”白芷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浙八味:浙贝母、玄参、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

四大南药:阳春砂仁、巴戟天、益智仁、槟榔十大广药:阳春砂仁、石牌藿香、新会陈皮、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连州玉竹、广佛手、化州橘红。

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河南)四大北药: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问答题:【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搀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中药的采收】1.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结合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①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中药的加工】1. 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①促使鲜药材干燥,符合医疗应用和商品规格,以保证药材质量②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①拣、洗②切片③蒸、煮、烫④熏硫⑤发汗⑥干燥(晒干、烘干、阴干)【中药的贮藏】1. 中药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⑤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

2. 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①剧毒药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注意通风干燥。

③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④贵重药材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3.害虫防治方法:①经验贮藏②利用温度贮藏③化学试剂处理④气调贮藏(气调养护)和60钴辐射灭菌。

【取样方法】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1)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2)100-1000件,按5%取样(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中药鉴定的方法有】:来源鉴定(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1. 来源鉴定(以植物药为例)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2. 性状鉴定①特点:简单、易行、迅速。

②内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水试、火试(为经验鉴别方法)。

4.理化鉴别方法有:化学定性分析、微量升华、荧光分析、显微化学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膨胀度的测定、色度检查、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有害物质的检查【叶类药材显微鉴别的五大常数】气孔常熟,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脉端数【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3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4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科名来源:【根及根茎类】1.蓼科:大黄、何首乌 2.蚌壳蕨科:狗脊 3.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7.苋科:牛膝、川牛膝 8.商陆科:商陆 10.毛茛科: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防己科:防己13.十字花科:板蓝根15.豆科:甘草、黄芪17.五加科: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18.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19.龙胆科:龙胆 22.唇形科:丹参、黄芩23.玄参科:玄参、地黄27.桔梗科:桔梗、党参、 28.菊科:白术、苍术、34.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麦冬35.薯蓣科:山药38.兰科:天麻【茎木类】3.木通科:大血藤豆科:苏木、鸡血藤、降香 6.瑞香科:沉香【皮类】2.毛茛科:牡丹皮 3.木兰科:厚朴 4.樟科:肉桂 5.杜仲科:杜仲芸香科:黄柏8.木犀科:秦皮【叶类】4.十字花科:大青叶5.蔷薇科:枇杷叶 6.豆科:番泻叶【花类】 3.桃金娘科:丁香 4.茄科:洋金花 5.忍冬科:金银花 6.菊科:红花8.鸢尾科:西红花【果实及种子类】木兰科:五味子 2.十字花科:葶苈子 8.伞形科:小茴香 10.马钱科:马钱子 17.棕榈科:槟榔 18.姜科:砂仁、【全草类】麻黄科:麻黄【藻、菌、地衣类】麦角菌科:冬虫夏草 3.多孔菌科:灵芝、茯苓、猪苓【树脂类】 2.棕榈科:血竭【其他类】海金沙科:海金沙爵床科、蓼科、十字花科:青黛【动物类】钜蚓科:地龙 19.脊索动物门眼镜蛇科:金钱白花蛇 20.脊索动物门蝰科:蕲蛇 21.脊索动物门游蛇科:乌梢蛇脊索动物门鹿科:麝香、鹿茸脊索动物门牛科:牛黄、羚羊角【矿物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朱砂 3.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1.【草酸钙簇晶】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地榆、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芎、山楂、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草酸钙砂晶】牛膝麻黄细辛枸杞子钩藤秦皮洋金花【草酸钙针晶】(束)麦冬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麦冬、龙胆、山药、天麻、儿茶、广藿香、肉桂【草酸钙方晶】麻黄细辛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厚朴、黄柏、红花【草酸钙柱晶】补骨脂沉香、肉桂【草酸钙棱晶】五倍子【草酸钙结晶】防己(细小杆状)猪苓(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豆蔻浙贝母【晶纤维】鸡血藤、黄柏、番泻叶苦参石菖蒲【晶鞘纤维】番泻叶、甘草医【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石细胞】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山楂吴茱萸连翘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油室】当归川芎枳壳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油管】小茴香、防风、柴胡【乳管】桔梗、党参【油细胞】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淀粉粒】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糊粉粒】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钟乳体】穿心莲【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气孔近环式】枳壳【气孔内陷】麻黄.【菌丝】茯苓、猪苓【保卫细胞哑铃】麻黄.【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薄荷【硅质块】砂仁.【蓝黑色色素颗粒】蓼大青叶【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产地:药用大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4.何首乌:河南、湖北 5. 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河南(四大怀药) 8.川乌、附子:四川、陕西 9.白芍: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 10.黄连::四川;云莲:云南 11. 防己:浙江、安徽13. 板蓝根:河北、江苏 14.甘草:内蒙古、甘肃、新疆 15.黄芪:山西、黑龙江、内蒙古 16.人参、关木通:吉林、辽宁、黑龙江 17.三七:云南、广西18.白芷:河南禹县称“禹白芷”;河北安国称“祁白芷”;杭白芷:浙江、福建、四川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19.当归:甘肃岷县21.川芎:四川 22.防风:东北、内蒙古东部 23.柴胡:北柴胡: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南柴胡:湖北、四川 27.黄芩:河北、山西、内蒙古29.党参:山西、陕西、甘肃 31.苍术:茅苍术:江苏、湖北、河南33.半夏:四川、湖北、河南36.麦冬:浙江(杭麦冬);四川(川麦冬) 38.天麻:四川、云南、贵州 40.沉香:白沉香:广东;沉香: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42.牡丹皮:安徽、河南、四川、山东43.厚朴:四川、湖北、浙江、江西 44.杜仲:湖北、四川、贵州 47.番泻叶:印度、埃及、苏丹49.丁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50.洋金花:江苏、浙江、福建 51.金银花:山东、河南 59.砂仁:阳春砂:广东;绿壳砂:云南;海南砂:海南61.麻黄:华北、西北、东北64.广藿香:广东石牌、海南 66.薄荷:江苏的太仓71.血竭:印度尼西亚54个重点药四大鉴定总结:大黄天麻何首乌黄连甘草麦冬麻黄薄荷川乌白芍黄芪人参川贝母金银花红花小茴香穿心莲细辛牛膝商陆附子赤芍延胡索葛根白芷当归川芎黄芩地黄桔梗党参白术苍术半夏浙贝母沉香钩藤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关黄柏番泻叶丁香洋金花五味子苦杏仁陈皮马钱子槟榔砂仁广藿香秦皮【大黄】为蓼科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1)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2)黄棕色至红棕色(3)去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4)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5)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常维管束)(6)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