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5×4=20分)⒈太阳系:太阳系是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⒉引潮力:在地球上引起潮汐现象的力。
它是由于月球(或太阳)对地表各处的引力差异而产生的。
⒊历法:比“日”更长的时间计量,它是根据天体的周期运动来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⒋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⒌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偏角。
三、填表题(30×0.5=15分)⒈举出下列天球大圆的两极:⒉填写月相变化过程表:四、计算题(4×6=24分)⒈解:因恒星周年视差与距离成反比,故距离为(秒差距)------(3分)设恒星视星等为m,绝对星等为M,恒星距离为d,------(3分)⒉解:因航行中要自东向西跨越日界线,跨日界线时,加1天,因此航轮到达时为11月7日,星期六。
⒊答: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设海平面的自转线速度,则在纬度60°处,自转速度减为⒋解: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根据此原理可知:北极圈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46°52′,昼长:24h北极圈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0,昼长:0h五、简要说明大陆轮廓和大洋的海底地形各有什么特征?(11分)答:大陆轮廓特征:(5分)①各大陆形状多是北部较宽,南部狭窄,状如倒三角形;②较大的岛屿群大多位于大陆东岸;③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且有系列岛弧分布;④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是另一个大陆的凹进部分;⑤大陆的东西边缘多有隆起的高山,中部有低陷的平原。
大洋的海底地形特征:(6分)①大洋边缘,有一个海陆之间的过度地带—大陆架。
大陆架的深度和坡度都很小,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在0.2%上下,宽度为10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
②在大陆架向深海的一方,有一个深度不很大而坡度特大的地带—大陆坡,是陆块与洋底的真正界限。
③大陆架与大陆坡之外是海盆,深度很大而坡度很小,是大洋的主体部分。
海盆隆起的部分叫海岭,深陷的部分叫海沟。
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部,世界各大洋的洋底贯穿着一条高大的海岭,彼此首尾相接,叫洋中脊,洋中脊的轴部有断裂谷把洋脊劈开。
海沟的位置往往同岛弧邻近,典型的海沟常位于大洋边缘。
《地球概论》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⒈引潮力:在地球上引起潮汐现象的力。
它是由于月球(或太阳)对地表各处的引力差异而产生的。
⒉太阳的回归运动:太阳以回归年为周期,来回于天赤道南北侧的往返运动。
⒊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⒋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距离为1.496亿千米。
⒌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太直射并排除大气的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即8.16J/(cm2·min)。
1 2 3 4 5 6 7 8 9B B A A,B BC C,D B A,D三、填表(第1题8分,第2题9分,共17分)⒈⒉四、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⒈解:,答:略⒉解:设地球轨道半长轴为a,半焦距为c,则根据题意可知答:略。
五、简答题(共24分)⒈简要说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6分)答:开普勒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二个焦点之一。
开普勒第二定律:在同样的时间,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积速度不变。
开普勒第三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⒉绘图说明日全食过程。
(10分)答:一次完整的日全食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偏食—全食—偏食。
以及五个食相,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如下图所示)⒊简要说明大陆轮廓和海底结构各有什么特征?(8分)答:大陆轮廓特征:(5分)①各大陆形状多是北部较宽,南部狭窄,状如倒三角形;②较大的岛屿群大多位于大陆东岸;③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且有系列岛弧分布;④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是另一个大陆的凹进部分;⑤大陆的东西边缘多有隆起的高山,中部有低陷的平原。
大洋的海底地形特征:(3分)①大洋边缘,有一个海陆之间的过度地带—大陆架。
大陆架的深度和坡度都很小,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在0.2%上下,宽度为10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
②在大陆架向深海的一方,有一个深度不很大而坡度特大的地带—大陆坡,是陆块与洋底的真正界限。
③大陆架与大陆坡之外是海盆,深度很大而坡度很小,是大洋的主体部分。
海盆隆起的部分叫海岭,深陷的部分叫海沟。
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部,世界各大洋的洋底贯穿着一条高大的海岭,彼此首尾相接,叫洋中脊,洋中脊的轴部有断裂谷把洋脊劈开。
海沟的位置往往同岛弧邻近,典型的海沟常位于大洋边缘。
《地球概论》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恒星的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成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称为自行。
2、地轴进动: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映了地轴在宇宙空间的运动,叫地轴进动,它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3、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4、潮汐现象: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白天的海水上涨为潮,夜间的海水上涨为汐,合称潮汐。
5、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1;72、标准时区;日界线3、恒星;太阳4、下合;冲5、彗核;彗发;彗尾6、光球;色球;日冕7、0;相等;减小;增大8、黄赤交角;地球自转四、填表题(每空1分,共18分)12、下表列出1998年夏历(戊寅年)各月初一和有关中气的公历日期,试定各该月份的月序和大小月(按五、绘图题(12分)。
绘出30°N的天球图,要求绘出天子午圈、地平圈、天赤道、天顶、天底、天极(标记仰极高度)、上点、下点、东西南北四正点;并绘出太阳赤纬为-10°时的周日运动路线与方向,注明日出、日没点及太阳上中天时的高度。
天子午圈、地平圈、天赤道(3分);天顶、天底(1分);天极(标记仰极高度)(2分);上点、下点(1分);东西南北四正点(2分);并周日运动路线与方向(1分);日出、日没点(1分);太阳上中天时的高度(1分)。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织女星(天琴座α)的视星等为0.1,若其距离增加为10倍,这时,它的星等将是几等?肉眼还能看到它吗?解:M=m+5-5lg(d);(2分)故0.1+5-5lg(d)=m+5-lg(10d);M=5.1(等)(2分)肉眼可见。
(2分)2、设某行星距太阳为25天文单位,那么,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应有多长?设某小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8年,问: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多少?解:(1)(3分)(2)(3分)3、9月23日,一根竖直的杆子,在正午时的影长与杆高恰好相等,试确定该地的地理纬度。
解:在正午时的影长与杆高恰好相等,正午太阳高度为45度;9月23日,太阳赤纬为0度;H=90°-φ+δ;(2分)45°=90°-φ+0°;φ=45°(2分)故该地的地理纬度为南北纬45度。
(2分)4、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解:H=90°-φ+δ(3分)36°34′=90°-30°+δδ=-23°26′(2分)故这次观测是在冬至日进行的。
(1分)《地球概论》模拟试题(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1、历法:如何方便地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三种时间单位的方法,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2、朔望月:月球连续两次合朔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
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太垂直照射并排除大气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上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为8.16焦耳,即8.16J/(cm2·min)这个数据被称为太阳常数。
4、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即昼夜交替周期,称为太阳日。
5、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大2、东北;西南3、类木4、纬度;经度5、黄赤交角;地球的椭圆轨道6、恒星;回归7、太阳赤纬;地理纬度;太阳视半径;眼高差8、民用;航海9、朔望;方照10、古登堡;利曼3分,共21分)四、填表题(第1小题每空1分,第2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12三月谷雨30°九月霜降210°四月小满60°十月小雪240°五月夏至90°十一月冬至270°六月大暑120°十二月大寒300°五、绘图题(12分)除春秋二分外,全球的昼长可分为四个纬度带,请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绘图说明。
要求绘出地轴及两极、晨昏圈、昼夜半球、赤道、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地带及其纬度界限值。
地轴、两极、晨昏圈、昼夜半球、赤道、太阳直射点(6分);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地带(4分);纬度界限值(2分)地轴及两极、晨昏圈、昼夜半球、赤道和太阳直射点(各1分,共4分)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地带(各1分,共4分)四个纬度地带纬度界限值(各1分,共4分)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求赤道、北回归线及北极点所见的恒显星区、恒隐星区和出没星区的围。
解:赤道上,恒显星区:无恒隐星区:无出没星区:δ(90°~-90°)(2分)北回归线上,恒显星区:δ(66°34′~90°)恒隐星区:δ(-66°34′~-90°)出没星区:δ(-66°34′~66°34′)(2分)北极点上,恒显星区:δ(0°~90°)恒隐星区:δ(0°~-90°)出没星区:无(2分)2、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1/2,…,1/1 2。
解:夏至日时昼最长,因此,根据各月1日离夏至日的长短即可判断其昼长规律,按从长到短排序为:1/7,1/6,1/8,1/5,1/9,1/4,1/10,1/3,1/11,1/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