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刘夏琼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对其的保护日趋重要。
我国城镇建设呈井喷式发展,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类村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在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要点,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该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规划范围的层次性、规划效力承上启下、重点保护重要历史遗存、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近郊村,荆坪村,保护与发展,城市边缘区1 引言历史文化名村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
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意义重大。
快速城镇化正逐渐吞噬广大非城市区域,分布在城市边缘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直接,不仅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建成区的协同发展。
李培林(2004)将城郊村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
学界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郊村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则较为欠缺,也没有指出近郊村和远郊村的区别与联系。
近郊村既有强烈的村落表象,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边缘性。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拥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距城市中心区近,有城市主要道路从村域穿过,村庄用地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核心区仍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但村域整体环境已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冲击;(3)村落新建建筑和道路正逐渐破坏村落传统风貌;(4)村域土地已被城市侵占调整为国有土地,用地性质发生较大改变;(5)村民逐渐趋向市民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保护理论研究、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保护与发展对策措施研究、保护规划研究、聚落和乡土建筑保护研究、旅游发展中的保护研究等六个方面。
国内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价值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形成演变研究、旅游研究、聚落特征研究等五个方面。
对于近郊村的研究,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H. Luois)在1936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区”,最有权威的是普莱尔(P. J. Pryor,1968)给出的定义: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的过渡地带。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高潮,比较集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郊区特性研究、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城乡统一体研究、城郊农工综合体研究、城乡边缘区的地域差研究。
20世纪末期,提出了“desakota”模式。
国内对于近郊村的研究则集中在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乡村城市化特征、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这一特殊类型村庄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较少。
本文以荆坪村为例2,探讨如何在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同时避免其被动城市化、出现“城中村”问题,为村庄地域研究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2 保护规划要点2.1 规划范围应将整个村域纳入由于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整个村域都将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村庄的发展应与村域及城市的发展协调。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将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村域作为整体范畴,而历史遗存集中的村庄作为主要规划范围。
2.2 规划应能指导该片区的其他规划该类型村庄保护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同时也应作为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和指导。
村庄可能进行编制的其他规划,例如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村庄旅游项目的详细设计等,均应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2.3 重点强调对村庄格局及历史遗存的保护该类型村庄受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村庄格局和历史遗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大。
这类村庄若想保护好所有的历史遗存,难度较大。
故在规划编制时应重点突出,对最有历史价值的要素进行保护,并且尽可能多地保护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2.4 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对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不仅要强调保护,也要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让其既融于城市,又保留传统格局与特色。
2.4.1 用地及建筑高度控制该类型村庄周边有较多城市建设用地,可能村庄有一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用地。
故村域新增用地的拓展应综合考虑上位规划、村庄保护要求以及景观视线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边界。
对于村内建筑,应对其高度进行控制,可以建设相关旅游设施的区域还应控制容积率。
2.4.2 道路交通协调该类型村庄可能本身已有城市道路通过,在编制保护规划时应注意村域道路与城市规划道路的协调性,增加村庄各片区之间、村庄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同时避免主要车行道经过核心区。
考虑到旅游发展的可能性,还需配备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2.4.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方面,应结合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标准在村庄不止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小学、文化站、广场等;另一方面,应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增加商业、公厕、垃圾桶等。
2.4.4 基础设施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村庄自身及周边的基础设施都会越来越完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都应与城市相结合,改善村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2.5 保护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和产业升级来增加村庄的人气,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将村民留在村里,减少空心村情况,从而使得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
3 荆坪村现状概况3.1 历史遗存现状荆坪村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湘西最美古村”。
地理区位独特,位于舞水河西岸,距离中方县城仅1公里,距怀化市区仅15公里,是典型的近郊型村庄,村域被纳入中方县城规划范围内。
现状村庄建设主要以潘氏祠、洑波宫及周边传统风貌建筑为核心向外拓展,建设较为密集,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穿插耕地、林地和水塘。
图1 荆坪村在中方县的位置荆坪村拥有若干处名胜古迹,包括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物、参天古树、古驿道、古井等等。
其中,潘氏宗祠、关圣殿、五通庙是荆坪村保留最完好的文化古迹。
根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公布文物信息,荆坪村古建筑群由潘氏祠、关圣殿、五通庙、节孝坊、洑波宫、古井、古驿道等遗存组成。
表1 荆坪村历史遗存一览表类别 历史遗存名称建筑物 保存较完好:潘氏祠、关圣殿、五通庙、洑波宫主体建筑已消失:观音阁、文昌阁、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文化遗址旧石器遗址、甩田古城址、新塘遗址、新园遗址、荆坪村遗址历史环境要素 (1)古驿道:中方古驿道、驿站(3)历史街巷:九宫八卦巷(3)古树:七星古树,共七棵(4)古井:古井,龙眼井(5)古门楼:观音阁门楼、文昌阁门楼、荥阳世第门楼(6)其他历史环境要素:节孝坊、古码头、古墓(潘贞周墓、潘仕端江氏夫妻合葬墓和潘门姜氏舒氏合葬墓)、水文碑、石鱼、门楣、双凤桥(大凤桥、小凤桥)、字纸塔、下马亭、跑马场、水塘(三叠月塘、金鞋塘) 表2 荆坪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名称始建年代 保护范围 潘氏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关圣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建筑为清早期重修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五通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节孝坊建于清雍正七年七月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洑波宫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建于1617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古井始建于宋,沿用至今 以井口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 古驿道 始建于明代,是湘黔古驿道荆坪村段 从古驿道两边走,四向各至20米处图2 荆坪村现代历史遗存分布图3.2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3.2.1 历史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荆坪村村民为宋人潘贞周之后,为湘西地区较少保存完整的汉族移民村落。
荆坪村古建筑群见证了潘氏分支迁址荆坪村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拥有不同时代的建构遗存,如宋代古井、明代古驿道和洑波宫等,为研究地方明清建筑特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荆坪村村落发展的实物例证。
此外,还有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共计20多处古文化遗迹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坪村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2.2 村落布局科学严谨,是湘西汉族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整体格局以鱼形分布于舞水河西岸,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南部核心区的“九宫八卦巷”建于元明两朝,由十余条南北走向的青石巷道组成,呈现出湘西地区少见的“窄巷高墙”格局。
布局选址考究,田-村-水关系紧密。
村庄布局科学严谨,“月塘”、“九宫八卦巷”等构筑不仅风水上讲究“藏纳”,功能上也兼具防御外患的功能。
虽然位于湘西地区,但风水格局仍有汉族村落的特点,对于研究汉族村落在湘西地区的典型风水格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2.3 多元文化交融,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活载体荆坪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舞水文化”的命名,不仅认定这座风水宝地五万年前就有人生活,还填补了湖南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
此外,“祠堂文化”、“潘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让荆坪村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载体。
荆坪村全景关圣殿潘氏祠五通庙图3 荆坪村历史风貌3.3 主要问题3.3.1 村庄保护层面3.3.1.1 村庄内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遗产受到损毁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例如潘氏祠、洑波宫、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等,建筑本体结构老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传统风貌建筑也由于缺乏基本维修和养护而日渐衰败。
3.3.1.2 新建村民住宅逐步侵蚀村庄格局风貌村民因自身居住改善需求增强在村庄范围内新增了大量自建住宅,甚至有拆旧建新的情况。
自建住宅多为砖混结构,高度普遍在2-3层,体量较大,在建筑体量、材质和色彩上与村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传统的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3.1.3 技术与资金匮乏阻碍村民对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与修缮村内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产权大多为私有,缺少有效资金投入,加之维修成本高,村民缺乏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自然损毁严重。
古建保护人才和技术的匮乏也给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和修缮造成了障碍。
3.3.2 村庄发展层面3.3.2.1 村庄产业发展单一化、整合性差、缺乏特色荆坪村产业长期以农业为主,与村庄现有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整合关联度不高,缺乏特色。
即使荆坪村实现了产业升级,村民对新产业的适应性也会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