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鉴赏: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赏析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译文】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

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

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

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注释】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

凉也作良。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树杪(mio)参()旗:树杪,树梢。

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

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x):叹息声。

酹(li)酒:以酒洒地面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因回忆曾有的一次送别而作的。

周邦彦重游故地,想起过去的离别之情景,有感而作此词。

其创作时间未详。

【赏析】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

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

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

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

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用《诗。

小雅。

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

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

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

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

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

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

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

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

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

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写到出发。

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

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

这段短途送行,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

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

情人一去,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这三句是一个大的折,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

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

《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

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

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

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

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

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

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

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

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

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

卒,赠宣奉大夫。

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

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

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

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
先生不可。

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