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神话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 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除去饮料这一 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 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 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每亩3万元 ,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三、四千公斤 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 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 ,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 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没有人能说清楚, 这一部分的存货价值如何计算得来。
2004年11月,湖北省 高院作出判决:沈阳 蓝田法定代表人及董 事长瞿兆玉犯提供虚 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 假注册资本罪,判处 有期徒刑2年。与瞿 兆玉同时落马的还有 涉及蓝田案的原洪湖 市委副书记、市长韩 从银等人。
反思和启示
(一) 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
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 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 期,管理高层却公然造假,知法犯法,企望靠 骗取贷款来过日子,从未考虑过如何真正解决 困难。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 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 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
600字打破神话
蓝田倒闭De导火索
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 多字的文章,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 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 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 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 份的贷款。
上表( 单位:亿元 )是2002年蓝田公司高管被抓后, 公布的真实财务数据与造假数据的对比,只回溯披 露了3年的数据。事实上,公司财报从1995年就开始 造假,其制假核心,就是虚构利润和虚增现金。
2002年1月21日、22日 以及23日上午,蓝田 股份被强制停牌
2002年5月,因连续 3年亏损,暂停上市
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3、与其他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净资产收益率 蓝田 17.00% 中兴通讯 5.42% 深万科 5.59% 清华同方 5.27%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遥遥领先一些其他行业 的优质公司。
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4、每股收益曲线图 每股收益
CCTV的颁奖辞称:她是那个在童话里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
子,一句真话险些给她惹来杀身之祸。她对社会的关爱与 坚持真理的风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 与韧性。
当年的《财经》杂志曾对蓝田的“动人”故事进行了总结。
故事一:白捡的“第一桶金” 洪湖盛产一种淡水龙虾,当地人不吃,蓝田以极低价格收 购来。每六斤活虾出一斤冰虾仁,冰虾仁的出口价为20元/ 斤。而整个成本仅靠虾壳等副产品加工后的饲料销售收入就 可全部抵消,20元是纯利。 故事二:亩产3万元 蓝田股份与中科院水生物科学研究所共建的农业产业化 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对渔场的改造,将传统单一的粗放养殖 变为名特优新品种的立体养殖——“水面有鸭,水里有鱼, 水下有藕”,形成一条自给自足的生物链。据瞿兆玉称,一 亩水面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
1.5 1 0.5 0 每股收益
1998 0.82
1999 1.15
2000 0.97
从上图可以看出蓝田公司的每股 收益名列上市公司的前矛。
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5、总资产规模
300,000 200,0006 62,211
1997
1998
1999
2000
121,089 170,679 234,243 283,765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 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 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 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 收益。
图中显示,蓝田股份1998年至2001 年固定资产逐年上升,且占相当大的比 例;而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 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蓝田大事件
1996 年6 月 18 日蓝田股份在上交所上市,是农业部首家推 荐上市的企业 1999年10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已查实蓝田股份材料 中,伪造银行对账单,据此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 告并罚款10万元。 2001年10月26日,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 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 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 2002 年1 月 12 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 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董事总会计师黎洪福、 董事会秘书王意玲及 7 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 受调查。 2002 年1 月 23 日“生态农业”股票被强制停牌,下午一开 盘即告跌停,以跌停价5.89元收盘
蓝田神话
蓝田股份前董事长 籍贯:洪湖市瞿家湾 1968年入伍,转业后曾担任沈阳电 信局宣传部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 院长。 1992年创立蓝田公司,任中国蓝田 总公司总裁,蓝田股份前董事长 1996年上市。随后将公司总部设在 洪湖市瞿家湾,并把洪湖上靠养鱼 兼鲜榨野莲汁、野藕汁的蓝田股份, 打造成中国农业第一股。
(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
低
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的 ,造假手法非常简单,会计账目非常混乱,但是,对 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 的造假行为,执业水平较低,责任意识较弱,致使许 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家资财遭受重大损 失。 由此可见: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 都不能放松,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要敢于坚持原则,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减少审计失当的风险。 同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健全其质量控制机制 ,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准,以保 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此后引发了轰动全国的 "蓝田事件"。这为她带来过诉讼和 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姝威
中国经济环境的清洁师
1984年10月起,在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国际金融 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1986年12月至今,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国际金融理 论和实务以及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2001年10月9日开始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2001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 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参阅的《金融内参》刊 登了这篇600字的短文 2003年初,刘姝威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和 “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司管理高 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 企业的赢利能力,而非靠不正当手段。
(二)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
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 才致使蓝田的管理高层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 恐。且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董事长一言九鼎, 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 人掌管;再者,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 情形下盲目扩张。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 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 误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 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 由此可见: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时建立健全公司 治理机制,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作为地 方政府,应该正确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 免过多地干预企业行为,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 方向。
图中显示,蓝田股份流动资产持续下降, 主要是由于应收帐款大幅度下降,而存货保持 稳定增长趋势。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逐年直线 上升,存货占资产比例1998年以后保持在10~ 15%之间,但其真实性我们却不得而知。
(四)利用“资本运营”圈钱
蓝田公司造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资 本市场上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 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广大投资者 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 数人牟利的目的。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 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 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 而不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 的实体。
故事三:一只鸭子=两台彩电
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需散养在洪湖 里,吃小鱼和草根,而且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 普通鸭子高出一倍以上 )。同时鸭蛋个大味美,价格奇高(有 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 0 . 4 元 ) 。原公司董事长瞿兆 玉曾骄傲地说,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 彩电,俗称金鸭子童话”
1998年-2000年三年间,蓝田的收入和利润曲线 表现很好,稳步小幅上升,但2001年却急剧下降。
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2、销售净利润和净利润收益率
0.3 0.2 0.1 0
销售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1998年 0.22 0.21
1999年 0.28 0.3
2000年 0.23 0.17
蓝田公司 1998 年 ~2000 年的销售净利率和 净资产收益率在同行业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总资产从 1996 年的 6.2 亿到 2000 年的 28.3亿,足足扩大了4.5倍之多。
隐藏在光环下面的真实面目
但事实是这样么?? 让我们通过分析一点点揭开掩 盖在蓝田 公司脸上的面纱。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 、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 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 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 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 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 甚至达30倍之高。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 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 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 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2.66亿 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 元,增长了10倍,即使遭遇了 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 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 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 的“蓝田神话”,曾被称作是 了“中国农业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