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锦州医学院教务处2003年5月《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和决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科。

近数十年来,随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疾病谱的变化,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相结合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到现在为止,比较一致认可的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其研究对象已由仅研究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性疾病,又从疾病扩大、引伸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事件;研究内容既包括了描述“分布”,分析“决定因素”,又包括了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保健的对策与措施。

由此可见流行病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已包括了与人类疾病和健康有关的一切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门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和医学统计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学习预防医学各类卫生专业课程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卫生防疫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2、基本技能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流行病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及提问式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课用小计算器操作。

重点: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难点:流行病学的分析方法五、学时分配(共计18+6)六、课程考核开卷考试,成绩比例:卷面80%,实习2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王建华主编. 流行病学(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2]李立明主编. 流行病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曾光主编.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 联合出版社. 1996年八、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1)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4) 流行病学的用途。

(5)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了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2) 熟悉流行病学的定义;熟悉流行病学的用途。

(3) 掌握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应该树立的重要观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难点: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exposure 暴露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论1. 教学内容(1) 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

(2) 疾病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

(3) 病因研究方法。

(4) 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病因的定义;了解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判断病因的标准。

(2) 熟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

(3) 熟悉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病因研究实例。

(4) 掌握病因研究过程中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及其证实假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5) 掌握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及用于判断因果关系的重要标准。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因果联系方式;病因研究研究方法;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难点:病因研究研究方法;因果推断的基本步骤和标准。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ause of disease 病因 causal inference 病因推断risk factor 危险因素 sufficient cause 充分病因necessary cause 必要病因 association 关联correlation 相关 causal association 因果关联第三章疾病的分布1. 教学内容(1) 率和比的概念、发病频率指标及死亡频率指标。

(2) 疾病流行的强度、疾病的地区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疾病的地区分布及其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2) 熟悉疾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的特征。

(3) 掌握率、比、构成比的概念;掌握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4) 掌握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率、比、构成比的概念;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描述疾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的主要特征;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难点:疾病频率常用的发病指标及死亡指标的计算和实际应用;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attack rate 罹患率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infection rate 感染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率disability rate 病残率 mortality rate 死亡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 survival rate 生存率cumulativ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 累计死亡(发病)率sporadic 散发 outbreak 爆发epidemic 流行 pandemic 大流行第四章现况调查1. 教学内容(1)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目的。

(2)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2.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目的。

(2)熟悉现况调查的方法。

(3)掌握现况调查的种类。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难点:现况调查的种类。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prevalence survey 现况调查 cross-sectional study 横断面研究 census 普查 sampling survey 抽样调查simple random sampling 单纯随机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 系统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 cluster sampling 整群抽样第五章队列研究1. 教学内容(1) 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实例。

(2)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因素及研究因素的定义、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确定。

(3)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包括率的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分析、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4)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包括常见的偏倚、偏倚的控制。

(5)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队列研究基本概念。

(2) 熟悉队列研究的实例分析;熟悉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熟悉队列研究偏倚的控制。

(3) 掌握队列研究的特点。

(4) 掌握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5) 掌握队列研究常见的偏倚;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队列研究的特点;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队列研究常见的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如率的计算、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分析各指标的计算(相对危险度或率比、归因危险度或率差、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或病因分值及其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4. 本章要求的英文单词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risk ratio (RR) 相对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AR%)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人群特异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PARP) 人群特异危险度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1. 教学内容(1)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实例介绍。

(2)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步骤、病例和对照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偏倚及其控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分析。

(3)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 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中混杂因素作用的估计与分层分析。

(2)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实例。

(3)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步骤。

(4) 熟悉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5)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的估计。

(6)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7)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8)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

(10)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3. 重点与难点重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难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结果的分析,包括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1∶1匹配资料的分析和等级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