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7 短文两篇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3)文言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二: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提示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5.结构图解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 仰视——高峰入云答 写 季 俯瞰——清流见底谢 景 景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中 翠竹书 日变景 晓雾将歇书 夕日欲颓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描绘——————庭中月色贬官 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晓雾将歇.( ) 水中藻.( )、荇.( )交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 ) (2)五色交.辉( ) (3)四时俱.备( ) (4)晓.雾将歇.( )( ) (5)夕日欲颓..( ) (6)沉鳞.竞跃( ) (7)念.无与为乐者( ) (8)相与步于.中庭( ) (9)积水空明..( )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渔人甚异之. D.水陆草木之.花 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填空题。
(1)《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
谢中书即 。
(2)苏轼,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语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8.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
(写出故事名称即可)(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0.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1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猿鸟乱.鸣(2)沉鳞竞.跃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方山子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3.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1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1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文言文对照翻译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能看到。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有能与(yù)其奇者。
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实词]美:美丽。
谈:赞叹。
入:耸入。
清:清澈。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早晨。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争相。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虚词]俱:都。
将:将要。
实:实在。
自:从、自从。
以:而。
其:代词,这、这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窗(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实词]元丰:宋神宗年号。
解:脱下。
欲:想要。
欣:高兴。
起:起来。
行:走。
念:考虑、想到。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找。
寝:睡觉。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交织纵横。
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虚词]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无:没有。
与:介词,和、跟、同。
遂:于是,就。
亦:也。
未:没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大概、原来、这都是……”。
也:表肯定的语气。
何:哪。
但:只是。
吾: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耳:语气词,罢了。
[句式]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宾语,应为“念无与(吾)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参考答案】1.tuíyùxiēzǎo xìng2.(1)书信(2)交相辉映(3)全,都(4)早晨消散(5)将要坠落(6)(借代)鱼(7)考虑,想到(8)在(9)形容水的澄澈(10)清闲的人3.C4.C5.(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山中宰相谢徵(2)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2)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3)(月光照在庭院中,)庭院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啊。
7.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8.(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
(3)示例:同学们,月亮,像佛一样有哲理,像婴儿一样可爱,像露珠一样晶莹,像灯一样照亮人间……它因为象征着嫦娥和后弈的故事而亮;他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他因为象征着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亮!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全文抓住“美”字来写。
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1.(1)“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2)“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