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八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开辟辟谣透辟大辟B.场合场院捧场场所C.哄抢起哄哄逗哄传D.妥帖请帖字帖服帖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口决厮守鞠躬尽瘁带红领巾B.铄金渔利名副其实一张一驰C.函养惶恐冒然从事变本加利D.佳宾既使春雪易溶记忆尤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上一次试图与邻国日本的海军抗衡是在19世纪末江河日下的清朝时期,以失败告终。
B. 审理“河北大兴摔婴案”的法官一致认为,韩磊犯罪的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C.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即将开赛,巴西足球队秣马厉兵,在瑞士为夺取本届冠军做着最后的准备。
D.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且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辅佐刘备,简直是为虎添翼。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B.近日,“贫二代”一词在各大网站频频出现,“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成为校园“贫二代”的简单特征(2012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C.《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的墓地——他是1984年在故乡克鲁齐林诺村去世的——在顿河边,标志是一块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未经雕琢的巨石,正对着静静的顿河。
D.应通过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专业人员去高校深造;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结合设计、研究工作出国考察、访问、学习等来对专业技术干部进行继续教育。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回答5—7题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
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
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
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
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清幽等。
“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
“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
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
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深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
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相生。
6.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7.(1)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苏氏文集序[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③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
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庐陵欧阳修序。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几:接近B.幸时治矣治:太平C.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9.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学才华和文学追求的一项是()A.①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②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B.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②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C.①号为“时文”,以相夸尚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D.①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②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美的文章举世认可,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排挤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
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1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消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列划线部分的语段断句。
(3分)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
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
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
12.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问题。
(7分)[越调] 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 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两首元曲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答:(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5分) 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师说》)(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5)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苏武传》)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想念地坛史铁生(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