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姓名吴能森学号201104100105(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土木111班)摘要:我国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川、河流与丘陵,同时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

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防御措施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进入频发阶段。

从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到2010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8月舟曲泥石流等,仅2010年一年,我国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其中包括19101起山体滑坡、4756起崩塌、911起泥石流、332起地面塌陷、161起地震缝、36起地面沉降,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地质灾害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

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 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6 种地质灾害类型。

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 5%; 地缝占 3%; 不稳定斜坡占16%。

可以看出,斜坡灾害(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二地质灾害的产生的原因2.1 气候条件因素不同的气候环境可以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很少,容易产生土地沙漠化;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运城市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可达945.8mm,而且夏季经常有暴雨,这类降水量很足的条件就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2 地形地质因素[2]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有很大的不同,特定的地质与地形是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运城市地处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土质湿陷性大,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充分。

可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都是地质地形因素。

2.3 人为因素近几年我国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与我国为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等活动有关,这些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从而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1滑坡(1)滑坡的规模。

滑坡按滑体的体积大小,分为巨型滑坡(大于1000 万m3)、大型滑坡(100~1000万m3)、中型滑坡(10~100万m3)和小型滑坡(小于10 万m3)。

我国滑坡总体上以中小型为主,小型滑坡在全国各地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东南丘陵山区和东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

而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滑坡的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滑坡的类型:滑坡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

在以往的滑坡点中,以土质滑坡为主,除东部山区外, 其他研究区土质滑坡所占比例极大。

依次为西北地区占 84.9%, 黄土高原区占72%,东南地区占67.8%,西南地区占67.1%,青藏高原区占53%。

东部山区岩质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50.2%,而在青藏高原区,碎块石土滑坡占本区滑坡总数的31.5%。

土质滑坡在各种规模的滑坡中,都占到60% 以上,岩质滑坡主要发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且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岩质滑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3)滑坡与地形坡度:地形坡度直接影响到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对滑坡发生的原始地形坡度进行统计,对今后的滑坡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按照习惯,将地形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统计。

(表1)从总体上看,滑坡多发育在坡度区间25°~40°。

巨型滑坡和大型滑坡相对更加集中在10°~40°坡度区间。

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发生的坡度区间逐渐上移,小型滑坡在40°~60°区间也发育。

(4)滑坡诱发因素:滑坡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表 1 滑坡、崩塌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表[1]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

地震诱发的滑坡仅占滑坡总数的1%。

一般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以小型滑坡为主。

3.2崩塌(1)崩塌规模。

崩塌按崩塌体大小,分为巨型崩塌(大于100万m3)、大型崩塌(10~100万m3)、中型崩塌(1~10万m3)和小型崩塌(小于1 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崩塌总体上以小型为主。

小型崩塌在全国务研究区所占比例极高。

但相比较而言,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崩塌比例较高。

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2)崩塌类型。

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碎块石土崩塌。

在已调查的崩塌点中,以土质崩塌为主。

在东部、东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土质崩塌所占比例依次为56.6%、70.73% 和78.23%。

西北、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所占比例依次为80.36%、58.29% 和47.62%。

(3)崩塌与地形坡度:同样按5个等级(0~10°、10~25°、25~40°、40~60°、60~90° )进行统计。

(表1)从总体上看,崩塌多发育在坡度区间为60~90° ,然后依次为40~60°、0~10°、25~40°和10~25°。

各种规模的崩塌在不同坡度等级中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4)崩塌诱发因素。

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

据统计,已调查的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 暴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1%。

且在各种规模的崩塌中均为主要的崩塌诱发类型; 地震诱发的崩塌仅占崩塌总数的1%,一般发生在巨型崩塌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8%,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3.3泥石流(1)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分为巨型(大于50万m3)、大型(20~50万m3)、中型(2~20万m3)和小型泥石流(小于2万m3)。

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泥石流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小型占泥石流总数的62%;中型占泥石流总数的26%;大型占泥石流总数的7%;巨型占泥石流总数的5%。

(2)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

在已调查的泥石流点中,以泥石流为主,占泥石流总数的67%;水石流占总数的27%;泥流仅占总数的6%。

在各种规模的泥石流类型中,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3)泥石流诱发因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暴雨控制。

一般性暴雨(日降雨量50~100mm)极少形成泥石流,大暴雨(日降雨量101~200mm)为泥石流多发期,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大于200mm)极易出现大面积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4.1 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由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和一部分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质间相互转化或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受太阳黑子等影响产生的地壳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过程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生产具有必然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对自然灾害提前预知判断的能力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地质灾害面前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2 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多种复杂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它的发生的具体时间概率规模等都很难准确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地质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用科学的仪器和方法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所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周期性的地质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防御。

4.3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缓慢性地质灾害中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一般是在瞬间爆发,具有突发性,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为是骤然发生的,人们没有时间进行躲避防御,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缓慢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治。

4.4 地质灾害间是相互影响的有很多地质灾害间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如山体滑坡加上雨水过多常常会引发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引发水土流失等等而且这些地质灾害之间具一定的有连续性,这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破坏,同时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五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3]。

以2010年为例,这一年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一年,地质防治工作也是空前的严峻。

但是,因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全国及时预警的灾害有1166起,减少近10亿元的经济损失;全国共建立17个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累计组织超过600次的应急工作等。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作出了一些成就,还是任重道远,仍然有不足之处。

六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4]6.1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 工作量大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08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

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