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区的人,而是将相同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大家无需寄 导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而使沟通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粘
信或发电报,只需要很简单地识别需要与你进行联网的 人即可”[2]。而早期facebook的很多组成部分也都是上
黏性。Web 2.0技术的兴起,极大促进了UGC(用户创 造、生产内容)的发展,打通了内容提供到内容发布的
技术和以Web 2.0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
①用户可以对网页进行修改等操作;
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发布和
②利用集体智慧,并可把用户之间联系起来;
获取的成本不断降低,社会化网络从理想一步步走进现
③快速、高效地共享内容;
实,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得以迅速发展。
④通过简单聚合(RSS)新闻源,获得信息的新方
社会化媒体类型
国外典型代表 国内典型代表
社会化 社交网络 媒体格 商务社交网络 局概览 微博
视频分享 社会化电子商务 签到/位置服务 即时通讯 RSS订阅 消费点评 百科 问答 社会化书签 音乐/图片分享 博客 论坛/论坛聚合 社交游戏
Facebook LinkedIN Twitter YouTube Groupon Foursquare MSN Google RSS Yelp WIKI Answers Delicious Flickr Blogger Big Boards Zynga
器获取信息,而Web 2.0则是以博客、微博、订阅、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
6 信息通信技术
Business & Operation
人”[4]。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又进 一步提出了弱连接(Weak Ties)理论,即在传统社会每 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 等,这是一种十分稳定却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称 之为“强连接”现象(Strong Ties);同时,还存在另外 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而言更为广泛却相对肤浅的 社会认知,例如一个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 然听到的一个人等,称之为“弱连接”(Weak Ties)。 研究发现,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 系往往并不是“强连接”,而是“弱连接”。“弱连 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却有着极为迅速且 极具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1)参与。社会化媒体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 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均可免费参与,鼓 励大家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 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或隐私内容除外)。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广播”形式,内容由 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 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形成互动交流。信息 传播的效率成倍提高。
1 社会化媒体的概述
1.1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
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 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其本 质是将作为物理媒介的互联网变成作为个人媒体的互联 网,将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搬移到网络上,模糊了 媒体与传媒者、受众之间的区别,实现了媒体与个人的 有机合一。
当前,社会化媒体发展井喷繁荣,形式多样,涵盖 了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表1对当前社会化媒体的格局
图2 社会化媒体的网络结构
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社会化媒 体,其主要驱动模式要么是以基于用户关系为主,要么 是以基于UGC内容分享为主,只不过耦合强弱程度有所 不同。以Facebook为例,社交是其主要功能,故它是典 型的用户关系驱动型社会化媒体;而Youtube以视频内 容分享为其主要功能,故它是典型的内容驱动型社会化 媒体。图3简要归纳显示了社会化媒体的驱动模式。
世纪90年代末由其他类似网站首先尝试的。
环节,依靠网民的集体内容生产、交互和共享构建出新
社会化网络的核心是“通信”和“关系”。近年 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网络,大大提升了对互联网的使
来,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用户基数的不断扩 用体验,也更加富于人性化。基于Web 2.0技术,可以
大、应用平台以及终端设备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 方便地做到以下几点。
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是一个集合了 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更是一个足以代替真实感知 的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的来呈
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1.2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社会化媒体创造了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赋予 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一般是具有以下基本 特征[1]。
图5 社会化媒体的星状网络传播模式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发展,一些重要而崭新的 研究方向和领域也随之衍生,如怎样对用户的关系和行 为进行深层次分析,如何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扩 散进行进一步研究,如何对群体信息加以合理利用等, 需要我们格外重视。
表2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主要区别总结
传统大众媒体 少数的传播机构,信息由专家生 产,是喉舌导向,代表政府、企业 等官方言论 信息单向传播,无法在阅读中参与 意见
应用到服务的变革性变化,爆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信息源来使用,但无法以任何方式添加或改动信息;而
目前各式终端百花齐放,智能终端独树一帜,除PC之 Web 2.0则类似一个庞大的社交沙龙,在用它来获得信
外,智能手机、PAD、上网本、电子书、XBOX、电 息的同时可以参与到会话中,让会话变成一种更丰富的
开心网、人人网 优士网、若邻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优动百科 知乎、天涯强连接和弱连接
社会化网络和媒体的不断成熟和实用化,不仅将六 度分割理论和弱连接理论付诸实践,而且更进一步缩短 了人们相互认识和联系的维度,通过以微博为代表的社 会化媒体网络平台,人们可以迅速地一步直达与想认识 的人取得联系并进行互动沟通。 2.2 社会化媒体的形式分类
引言
社会化媒体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概念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世界排名前10位的网站中,有5个 是社会化媒体,尤其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网站风靡全球,风行一时。目前 Facebook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7.5亿人,Twitter 用户数已超过3亿,YouTube每周视频观看量为30亿 次;而在我国,2011年上半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 媒体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 208.9%。社会化媒体正从虚拟走向现实,深刻地影响 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移动互联网技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 法;
增长正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生态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人们
Hale Waihona Puke ⑤丰富的用户体验,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访问互联
的生产生活。移动通信无处不在的接入能力及个性化特 网不再仅仅局限于PC计算机。
征与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相结合,形成了从终端、网络、
总之,Web 1.0类似于图书馆,用户可以把它当做
Business & Operation 业务与运营
Business & Operation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王明会 丁 焰 白 良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3
摘 要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从虚拟走向现实, 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文章对社会化媒体的发展 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从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基础、分类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区别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内涵, 最后结合国内外实际,展望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网络; Web 2.0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强连接更加体现信息的相 关度,即利用强连接可以筛选用户关心的信息,了解用 户的兴趣特征以及信用背景等;而弱连接更加体现信息 的灵敏度,即利用弱连接可以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发 现更多崭新的机会,具体如图1所示。诸如Facebook、 Twitter、新浪微博等典型的社会化网站,正是以这种 “朋友的朋友”的弱纽带联系有效地帮助用户拓展新的 人际关系圈,使得日常现实中狭窄的社会活动迅速迁移 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网络化平台。
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表现在网上就是以各
2011 05 5
种社会化网络应用如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社 社交网络、百科全书、标签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交网络(SNS)等构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在传播手 依据长尾效应、六度分隔、XML等理论和技术实现的
段上,社会化网络整合了包括博客、个人主页、电子邮 新型互联网模式,它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改变了用
分类进行了总结。
从网络的角度看,社会化媒体一般可分为社会关系
层、功能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且相互匹配。以国
外主流社会化媒体为例(图2所示),Facebook是双向关
系、社交型互动平台和社交型应用匹配融合的典型,而
Twitter是单向关系、内容传播平台和内容型应用匹配
融合的典型。
表1 社会化媒体形式格局概览
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令互联网的媒体到达率超过
3)六度分割和弱联系理论。社会化网络的另一个
50%。
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六度分割理论”。该理论由美
2)Web 2.0技术。Web 2.0是相对Web 1.0的新 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上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即
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 1.0主要是用户通过浏览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件、即时通信、语音/视频、文件共享、小组讨论、团 户以前被动浏览网页获取信息的方式,而是让用户以主
业 务
购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在结果上,则是将网民 动写作、自我展示为主,向互联网贡献信息和内容,更
与
运
真实的人际社会关系和活动迁移到互联网上。社会化网 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