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上)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先秦文化经历了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和士文化三个阶段。

2.在传世文献中,《山海经》记载的神话内容最为丰富。

3.根据诗的内容,《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属于宴饮诗。

4.《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5.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老子》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道”。

6.屈原在楚辞创作上的最高成就是《离骚》,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发愤抒情之作。

7.秦代文学作品中,由吕不韦的门客集体撰写的是《吕氏春秋》。

8.汉代梁园文学群体中,枚乘最著名的赋作是《七发》。

9.东汉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多为都城赋,如张衡的《二京赋》。

10.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12.“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群,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式。

13.《赠白马王彪》的作者是曹植。

14. 东晋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是玄风诗,从兰亭集中可看出这种诗歌流派的特点。

15.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主要是沈约和谢朓。

16. 《西洲曲》和《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7.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18.李商隐最出色、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一系列的表现微妙复杂情感的“无题”或相当于无题的诗。

19.晚唐五代产生了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

20.俗讲与变文是敦煌遗书中重要的两类作品,属于唐代的俗文学。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2.边塞诗派
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3. 唐人传奇
唐人传奇是唐代的文言文短篇小说。

唐人传奇是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虽继承于六朝小说,但内容和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传奇一词,最早见诸于晚唐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开始约定俗成用传奇代表唐人小说。

4.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

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什么是《诗经》的“六义”?
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2.请论述南北朝小说的类型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

①志怪小说
特征: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
②志人小说
特征:
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对后世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唐传奇
艺术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3.结合作品谈谈中唐诗歌的代表性作家与流派。

①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②大历、贞元诗人
刘长卿:刘长卿两次遭贬谪,一生漂泊,多逢战乱,有不少反映战乱级战后荒凉景象的诗,如《新息道中做》﹑《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等。

这些诗作的基本情调是哀怨悲叹,感情较为内敛。

深婉的表达方式是其诗歌的共同特征,如《长沙过贾谊宅》。

韦应物: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王维: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③韩孟诗派和李贺: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他同孟郊、李贺等一群仕途阻塞的寒士一道,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诗歌主张。

在创作中,这派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尤其是李贺,他的有些诗,干脆就写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曲折地宣泄他内心的幽微。

他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象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

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④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
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⑤刘禹锡与柳宗元
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如《江雪》,寥寥数字,意境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