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向世界展示最美中国摘要:“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2016年9月5日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圆满落下帷幕。
这是中国首次成为峰会主席国,也是中国今年举办的最重要的主场外交。
此次峰会达成29项成果协议,收获了历次G20峰会最丰富的成果。
中国作为本次峰会的轮值主席国,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彰显了大国智慧和担当。
关键词:G20;杭州峰会;中国自信“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无数赞美杭州的诗篇,可见杭州这座江南古城的风景之美,魅力之大。
2016年9月4日-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聚首钱塘江畔,商讨如何汇聚各国之力,共筑未来之桥。
这次峰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全世界的好评和赞誉。
也许,在G20杭州峰会举办之前,世界人民对于中国城市的认识只有北京、上海等国际化的大都市,而这一次,杭州在世界舞台的精彩亮相,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杭州,让世界记住了最美杭州,从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最美中国。
这里的最美中国,不仅仅美在风景,更是美在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
最美中国,美在中国力量。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社论中写到:“G20杭州峰会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也凸显了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
与会的各大国领袖纷纷安排场边的双边会晤,中国作为东道主也善用这个难得的主场机会,表现其日益自信的大国风范。
”同时,文章认为,“杭州峰会对中国的外交意义不容低估。
它既彰显中国不容质疑的国际影响力,也展现其承担大国责任的意识。
这来自于改革开放至今所累积的方方面面的成就,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自信。
”的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积极地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去,这些机制让人看到世界进一步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比如,中国积极参与G20、金砖国家、APEC等机制建设。
另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主动,更多地成长为经济全球化的塑造者。
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例子就是:一是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该银行吸纳了来自欧洲及亚洲的多国成员,将成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最重要的机构;二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眼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从经济水平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伴随一项项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一次次影响深远的外交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跃升。
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不断崛起的力量。
这次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全球联动、包容增长的理念,并结合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强调以创新活力重构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
在金融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威胁、低增长陷阱等诸多问题面前,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解答发展命题,发达国家同样也需要再发展。
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想中长期发展,只有全球互联互通。
对于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G20各方已达成共识,而这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所在。
峰会期间,中国不仅成为联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纽带,还展现领导风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大国影响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事业的非凡探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推动二十国集团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最美中国,美在中国智慧。
中国把G20杭州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是希望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四个重点领域达成有价值、有执行力的共识。
正因为秉持合作共赢、共享包容的中国理念,杭州峰会才能紧扣时代脉搏,形成达济天下的会议公报,以实际行动传递“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的强烈信号。
在与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智慧”促成了创G20峰会纪录的29项成果。
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和《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发起了《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这些长长的成果清单,是中国交给G20、交给世界、交给历史的优秀答卷,这在G20历届峰会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G20杭州峰会还产生了多个“首次”——首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首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首次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规划;首次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的空白;首次发起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首次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而这些“首次”,无一不见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通过主办此次峰会,中国为近两年来已严重动力不足的G20注入一剂强心剂。
近期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强,增速总体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对G20的需求度下降,G20峰会所起的效果不再明显。
此次中国通过自己强大的办会能力和作为全球经济主要引擎的强大支撑,重新凝聚和激活了G20,使此次峰会在内容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立足大势,关照全球,“中国智慧”既直面现实挑战,又聚焦长期发展,既强调开拓创新,也注重疏塞通淤,展现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定将“固本清源”,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向世界展现了强大的“硬实力”,那么,当世界经济步入迷惘之中,中国所给出的治理方案,则是体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这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智慧,更是中国在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所累积的实践经验。
最美中国,美在中国文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便是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时西湖景色的最好写照。
“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这是晚会总导演张艺谋给出的关键词。
诗情画意融在了声光电的魔术手中;中国气派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艺术作品的交流碰撞里。
西湖,是杭州人心头最柔软的一汪盈盈碧水。
水,也是这台节目最动人的美学元素。
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各方来宾置身于湖光山色中,聆听经典名曲,观看水上歌舞,感受中国神韵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美是真正的世界语言。
看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啧啧称赞,纷纷拍照留念,久久回味。
当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到德彪西的“月光”,当发乎情止乎礼的“梁祝”触碰缠绵悱恻的“天鹅湖”,当淡香悠悠的茉莉花引出慷慨奔放的“欢乐颂”……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
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
一个为推进全球经济治理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因为一台晚会留下了更多文化的读解。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山、水、花、月的氛围下,展现出世界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
文化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色彩、音符,还是线条、舞步,都能跨越时空的障碍,消除语言的藩篱,直指人心,互通情意,使各民族文化元素水乳交融。
因此,这次杭州峰会能够辅以文化盛宴,可谓匠心独运。
G20杭州峰会是一个窗口、一次检验,世界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和感受中国对世界的态度,中国能够通过这次检验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从杭州出发,中国完成了一次能力的跃升,一次精神的成长;从杭州出发,向世界传递出坚定信心,展示最美中国。
参考文献[1] 王洪波,李占英.G20杭州峰会:国际舆论的关切与期待[J].当代世界,2016(07).[2] 王志凯,卢阳阳,Schulze David.G20峰会与杭州城市形象及软实力的再提升[J].浙江经济,2016(11).[3] 李亚彪、侯丽军、李延霞.钱塘潮起好扬帆——写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闭幕之际[N].新华社,2016-09-06.[4] 王婵.G20杭州峰会正当其时[N].人民日报,2016-08-29.[5]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 张琳.G20杭州峰会与中国的角色[J].中国远洋航务.2016(06).[7] 辜学武.G20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动力[J].当代世界.2016(09).[8] 卢静.G20杭州峰会中的中国作用:国际期待与中国贡献[J].对外传播.2016(07).[9] 赵成,王新萍,胡泽曦,暨佩娟,邢雪,杜一菲.G20杭州峰会必将载入史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29.[10] 郝昆.G20峰会,问道东方[N].光明网,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