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

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

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篇一: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频道报道,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笔者体会到要饲养好鱼苗,饲养者技术水平要高,操作要精心,工作要勤奋细致。

现将高密度饲养鱼苗至乌仔阶段,提高成活率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饲养者参考。

【清理池塘,施药消毒】凡准备用作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应做好及时严格彻底的清整、消毒。

采用退水清塘法及干塘后立即施药法。

所用药物要因塘而异,施药及时,突出重点,洒药均匀,操作细致,在施药的同时,用拉耙翻动池底淤泥,把药物混合于淤泥之中,以达到彻底灭菌除害的目的。

在早春对第一次清整的池塘,施药后需经4天——5天的通风晾晒即可注水。

【适时注水,及时施肥】在鱼苗(水花)发塘前的6天——7天就应往饲养池注水,在注水时要用80目以上的筛绢网布严格过滤,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注入池中。

饲养池注水应在鱼苗发塘前5天——6天,按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施确实经过彻底发酵的自制混合粪汁10担——12担(折合鲜粪80千克——96千克)作为饲养池的基肥。

【浅水发塘,分期注水】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尤其是在饲养早期,水温还处在低值的时节,饲养池的水位注水要浅,应将水位控制在40厘米——50厘米为宜。

浅水发塘既容易使饲养池水温升高,又能促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繁殖速率加快,浮游生物密度加大,有利于鱼苗摄食和生长。

随着施肥和投饵,饲养池的水质逐渐转肥,加之鱼苗的个体日渐长大,饲养池的鱼苗需要扩大活动空间,需要调节饲养池水质。

因此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必须适时地加注新水。

每次加注新水的间隔时间在通常情况下应掌握在4天——6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看水、看鱼、看天、看氧,适时注水。

每次加注新水的水位在8厘米——15厘米为宜。

使饲养池的水质始终保持在既清新又肥、活、嫩、爽,溶氧值良好的状态,要始终保持饲养池水体中拥有适宜池鱼摄食和生长所需要的幼、嫩、足的浮游生物量,使池鱼随时都能吃到适宜的生物食料。

【定时发塘,掌握密度】鱼苗(水花)发塘应掌握在饲养池施肥后的5天——7天进行为好。

在此时间内发塘正是轮虫繁生达到高峰值并向枝角类转化与鱼苗同步生长的时间。

鱼苗发塘时应注意:①鱼苗(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阴雨天气,阴雨天气鱼苗发塘极易使鱼苗染病;②在鱼苗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温时发塘极易使鱼苗窒息;③鱼苗(水花)发塘时温差不可过大,应控制在2℃以内。

鱼苗(水花)发塘密度,依据养殖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操作技能现状而定,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鱼巢180米——200米,鱼苗(水花)280万尾——300万尾。

【把握食量,及时投喂】鱼苗(水花)发塘第一次投喂的时间,从鱼苗水花入池时算起,两小时即可泼浆喂鱼。

投喂量按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每天用干黄豆4千克——5千克,并按每1千克黄豆制成18千克浆水的剂量向全池均匀细致的泼洒。

对上午放苗的池塘当天要喂2遍——3遍浆,下午放苗的池塘当天要喂1遍——2遍浆。

此后以鱼苗放入饲养池的第二天起,按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日投喂干黄豆4千克——5千克的剂量日投喂3次,将每次投喂的时间安排在:上午8:00——9:00,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4:00——5:00。

向全池均匀细致的泼洒,要连续泼洒3天。

3天后要视池水肥瘦、生物量多寡(尤其是轮虫多寡)、池鱼的生长等具体情况,将日投喂量作适量的增减,日投喂量调整与否主要是看水质,看水位,看鱼生长方可确定。

如果饲养池水质已经转肥,可将日喂浆量作适当减少或改为日2次。

日投喂2次的时间应安排在上午9:00——10:00,下午4:00——5:00。

鱼苗(水花)放入饲养池经10天——15天的饲养管理,鱼体全长已长至9毫米——12毫米的乌仔应及时组织销售。

需要提示的是,施肥及日投喂量,就精料而言: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日投喂为4千克——5千克,比理论数据的亩有效水面日投喂量2千克——3千克多33.34%——100%,或66.67%——150%;饲养池注水后的基肥施肥量(折合鲜粪重)为80千克——96千克,比资料数据的300千克——400千克少2.75倍——3.17倍——4倍。

这就是说在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细心观察池水肥度与变化;耐心看护池鱼的长势与异常;精心了解饲养池水体中的溶氧是否达标与缺氧;诚心掌握投喂与追肥。

【关键字】:高密度养鱼成活率【篇二: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高密度精养池塘三种异常情况的处理《河南水产)0420年第4期高密度精养池塘三种异常情况的处理宋长太(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240)江201随着池塘精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高,饲料使用量也加大,导致水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病害。

现将笔者近期在养殖区调查发现的三种异常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处理建议,供养殖者参考。

1鱼类肝胆综合症2肠道寄生虫疾病症状:寄生虫少量感染鱼体一般症状不明显,但摄食量有所减少;一旦严重感染,鱼鳃瓣苍白色,病腹部肿大,体色发黑,食欲不振,动缓慢。

游解剖肠道,用肉眼和显微镜可见大、小寄生虫。

鱼类主要肠道寄生虫有球虫、微孢子虫、头槽绦虫、舌状绦虫、长棘吻虫症状: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

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比正常可病因:精养鱼池要定期采取杀虫、消毒等防病措施。

近年来由于保护鸟类措施得力,数量得以恢复,其因鸟是许多肠道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的终寄主,这是肠道寄生虫病频发的一个原因。

情况大1以上,色逐渐变黄发白,成明显的“ 倍肝形花肝” 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 ,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

重症时常伴有出血、烂鳃、炎、肠烂尾等症。

处理方法:①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预防各种肠道寄生虫;②用含量为9%的晶体敌百0虫或鱼虫克星、孢虫克星,按投饵量的05一1.%%加面粉或粘合剂混合制成药饵,天12,每—次连喂3—原因: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6天;用草人、④鞭炮等吓赶鸥鸟。

3藻类引起的中毒症状:鱼池下风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在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料酸败变质,饲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另外,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在血液之中,也易引起此病的发生。

处理方法:①科学选饵投喂。

选择营养丰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防止饲料变质,特别是脂肪变“ 水华”有些地方称“ ,湖靛” “ 、铜锈水” 。

等原因:密度精养池塘因大量投饵,高鱼类的排泄物较多,如果水质控制不当,往往出现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花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而造成。

蓝藻生长适宜水温是23op8—2C,H值为895—.。

危害:果蓝藻生长过甚,水中每升水含有5如池0性;坚持“ 四定” 投饵法,切忌过量投喂;正确用药。

②不要长期、低剂量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万个群体时,就可以使鱼类死亡;当水中溶氧不足而很快导致蓝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容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羟胺、硫化氢,引起鱼类中毒死药物,如喹乙醇、呋喃类、磺胺类等,不用副作用大、残留高、尤其是国家禁用的鱼药,如溴氯菊酯、敌百虫、敌杀死、丹等;林③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或牛、也猪等动处理方法:①经常加注清水,注意调节水质,可控制藻类的繁殖;进入高温季节,②要控制池水中的氨氮含量,可定期用EM菌、光合细菌等处理池水;③在池塘下风水面泼洒硫酸铜液,杀灭蓝藻;用百万分④之七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要注意观察,随时能采取物的肝脏粉;查明原因,④对症治疗。

发生此病后,首先要加强水质管理,调节好水质,同时可用保肝素、肝胃散、氟苯尼考、利肝素等按商品说明书内服,天11次,连喂15天,也可用当归、板蓝根等中草药内—加水、增氧等抢救措施,否则不宜使用。

【篇三:高密度水花的养殖技术】公司经过多年生产实践,体会到要饲养好水花鱼苗,饲养者操作要精心,工作要勤奋细致。

现将高密度饲养鱼苗至乌仔阶段,提高成活率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饲养者参考。

清理池塘,施药消毒凡准备用作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应做好及时严格彻底的清整、消毒。

采用退水清塘法及干塘后立即施药法。

所用药物要因塘而异(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施药及时,突出重点,洒药均匀,操作细致,在施药的同时,用拉耙翻动池底淤泥,把药物混合于淤泥之中,以达到彻底灭菌除害的目的。

在早春对第一次清整的池塘,施药后需经4天~5天的通风晾晒即可注水。

适时注水,及时施肥在鱼苗(水花)发塘前的6天~7天就应往饲养池注水,在注水时要用80目以上的筛绢网布严格过滤,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注入池中。

饲养池注水应在鱼苗发塘前5天~6天,按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施确实经过彻底发酵的自制混合粪汁10担~12担(折合鲜粪80千克~96千克)作为饲养池的基肥。

浅水发塘,分期注水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尤其是在饲养早期,水温还处在低值的时节,饲养池的水位注水要浅,应将水位控制在40厘米~50厘米为宜。

浅水发塘既容易使饲养池水温升高,又能促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繁殖速率加快,浮游生物密度加大,有利于鱼苗摄食和生长。

随着施肥和投饵,饲养池的水质逐渐转肥,加之鱼苗的个体日渐长大,饲养池的鱼苗需要扩大活动空间,需要调节饲养池水质。

因此饲养鱼苗(水花)的池塘必须适时地加注新水。

每次加注新水的间隔时间在通常情况下应掌握在4天~6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看水、看鱼、看天、看氧,适时注水。

每次加注新水的水位在8厘米~15厘米为宜。

使饲养池的水质始终保持在既清新又肥、活、嫩、爽,溶氧值良好的状态,要始终保持饲养池水体中拥有适宜池鱼摄食和生长所需要的幼、嫩、足的浮游生物量,使池鱼随时都能吃到适宜的生物食料。

定时发塘,掌握密度鱼苗(水花)发塘应掌握在饲养池施肥后的5天~7天进行为好。

在此时间内发塘正是轮虫繁生达到高峰值并向枝角类转化与鱼苗同步生长的时间。

鱼苗发塘时应注意:①鱼苗(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阴雨天气,阴雨天气鱼苗发塘极易使鱼苗染病;②在鱼苗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温时发塘极易使鱼苗窒息;③鱼苗(水花)发塘时温差不可过大,应控制在2℃以内。

鱼苗(水花)发塘密度,依据养殖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操作技能现状而定,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鱼巢180米~200米,鱼苗(水花)280万尾~300万尾。

把握食量,及时投喂需要提示的是,施肥及日投喂量,就精料而言:亩(667平方米)有效水面日投喂为4千克~5千克,比理论数据的亩有效水面日投喂量2千克~3千克多33.34%~100%,或66.67%~150%;饲养池注水后的基肥施肥量(折合鲜粪重)为80千克~96千克,比资料数据的300千克~400千克少2.75倍~3.17倍~4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