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讲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特点

第2讲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特点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二)食性广泛,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牙齿发达,胃是中间类型,可充分 利用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猪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仅次于鸡,而高于牛、羊,对 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高。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三)生长期短,周转快,积脂力强
在满足营养需要条件下,一般 160-170 天体重可达 90-100KG,出栏上市。 生长初期,骨骼生长强度大,在体中所占比例高, 以后,生长重点转移到肌肉,最后,强烈地沉积脂 肪。
(六)猪群居特性的利用
1、合群并窝时,群体不易太大,减少咬斗;
2、不宜经常调群合群,以免猪群咬斗;
3、合群并窝的猪,个体大小不宜相差太大(僵猪);
4、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固定乳头,防止弱肉强食相互争 斗,造成伤亡。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七)猪生活特性的利用
1、训练固定位置采食,排泄和睡觉,做到吃、拉、 睡三定位; 2、在排粪处设置饮水器,使猪集中排粪。
仔猪出生后3d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 不动,随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 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 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安静睡眠。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八)后效行为
猪的行为有的与生俱来,如觅食、哺乳和性 行为等,有的则是后天形成的、如识别某些事物 和听从人们指挥的行为等。后天获得的行为称条 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六)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 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仔之间是通过嗅觉、听觉和视觉来相互识别和联 系的,猪的叫声是一种联络信号。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七)活动与睡眠
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都在白昼,在温暖季节和 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 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静卧和熟睡两种形式。
4、猪舍牢固,防止拱坏;
5、及早对仔猪断齿;
6、选择和利用一些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强的猪种,生产 优质猪肉。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四)猪感官特性的利用
1、利用嗅觉灵敏,进行寄养或并窝;
2、利用视觉差,防压仔猪,设置仔猪防压栏;
3、利用听觉灵敏,保持猪群安静,促进饲料转化和 营养沉积,定时定次定人集中给料;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九)探究行为
探究行为是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猪一般通 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活动, 并对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十)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就是对人、 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 多与动物所处的环境中有害刺激有关。
第二章
内 容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 用 四、猪群类别划分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常年发情多胎高产动物,一年分娩两次。
经产母猪平均一胎产仔 l0 头左右,比其他家畜要高产。 通过外激素处理,可使母猪多排卵,产仔数可达 15 头 以上。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四)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猪嗅区广阔,嗅黏膜的绒毛面积很大,嗅神经密集。 嗅觉灵敏,对气味都能嗅到和辨别。 猪耳形大,外耳腔深面广,听觉发达。猪头转动灵 活,判断声源方向,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建立 条件反射。 猪的视觉很弱,缺乏辨别能力。对光刺激比声刺激 反射慢,对光的强弱和物体形态分辨能力弱,辨色能 力差。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六)喜清洁,易调教
猪爱清洁,采食、睡眠和排粪尿都有特定的位置, 一般喜欢在清洁干燥处躺卧,在墙角潮湿有粪便气 味处排粪尿。
猪属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易于调教。在生产实践 中可利用猪的这一特点,建立有益的条件反射,如 通过短期训练,可使猪在固定地点排粪尿等。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4)基础母猪:一胎产仔经检定合格,留作种用的母猪。
四、猪群类别划分
根据母猪生产阶段的不同又分为空怀母猪、妊 娠母猪和泌乳母猪。 (1)空怀母猪:指仔猪断奶后至再次妊娠前的母猪; (2)妊娠母猪:指从卵子受精开始至分娩前的母猪; (3)泌乳母猪:指分娩开始至仔猪断奶前的母猪。
四、猪群类别划分
8、肥育猪:用来生产猪肉的猪统称为肥育猪或肉猪。
4、性联系靠嗅觉,防止母猪偷配。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五)猪感温特性的利用
1、工厂化肥育猪采用密闭环境全控式饲养方式,提 供最适宜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饲料利用率; 2、做好仔猪保暖工作,仔猪栏内设置供暖设备;
3、夏季做好带仔母猪降温和冬季仔猪保暖工作。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 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的采食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二)排泄行为
猪不在吃睡地方排泄粪尿(遗传);
排泄粪尿有一定时间和区域。一般多在采食、饮水 后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角落排粪尿。 据观察:猪饮食后约5分钟开始排粪1-2次,多为先 排粪后排尿;饲喂前先排尿后排粪,夜间排粪 2-3次, 早晨排泄量最大。
分为生长猪和肥育猪。
生长猪:体重25-60公斤;
肥育猪:体重60-120公斤以上的猪。
复习思考题
1、猪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2、概念。
四、猪群类别划分
1、哺乳仔猪:指出生后至断奶前的仔猪。
2、保育猪:指断奶至25公斤或者70日龄至4月龄
留作种用的幼猪。
4、后备公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5、后备母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四、猪群类别划分
6、种公猪:凡己参加配种的公猪均称为种公猪。分
(七)定居漫游,群居位次明显
能自我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定居漫游。
猪喜群居,同窝和睦相处 ;不同窝相互撕咬,几日后 才能形成一个有次序的群体。
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强在前,弱在后, 依次形成固定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难以建立 位次,相互争斗,影响采食和休息。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一)采食行为
同类相残是另一种有害恶癖。如神经质的母猪在产 后出现食仔现象;在拥挤圈养条件下或无聊环境中 常发生咬尾异常行为。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一)猪繁殖特性的利用
1、通过对繁殖母猪产后进行激素处理和提前断奶 等措施,减少母猪空怀期,缩短产仔间隔,争 取做到年产2.2---2.5窝;
2、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合理确定适宜屠宰时间,一般6 个月龄时屠宰; 3、猪的胚胎期短,同胎个体多,初生重小,对外界抵 抗力弱,护理不当,常发病或死亡。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三)猪采食特性的利用
1、充分利用农村的农副产品和牧草作为饲料;
2、根据猪的年龄确定粗纤维含量;
3、添加无毒副作用的调味剂,促进猪采食;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五)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的家畜,除因宗教和社会习俗等原因而禁止 养猪的地区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养猪。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 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自由采食和 限喂,舍饲与放牧)的适应,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
为检定公猪和基础公猪。
(1)检定公猪:指12月龄左右初配开始至第一批与配
母猪产仔断奶阶段的公猪;
(2)基础公猪:指16月龄以上经检定合格的公猪。
四、猪群类别划分
7、种母猪:分为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
(1)初产母猪:指生产第一胎仔猪的青年母猪;
(2)经产母猪:指生产两胎和两胎以上的母猪;
(3)检定母猪:从初配开始至第一胎仔猪断奶的母猪;
(四)争斗行为
在生产实践中能见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争夺饲料和 地盘所引起,新合并的猪群调整猪群群居结构的作用。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
新合群的猪群,主要是争夺群居位次,只有群居构成 形成后,才会更多地发生争食和争地盘的格斗。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五)性行为
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 情期表现,公、母猪都表现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2、利用激素对母猪进行超排处理和通过育种技术 提高母猪窝产仔数;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产 中的应用
3、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减少种公猪饲养量,提 高优秀种公猪利用率,降低种猪生产成本;
4、防止后备母猪早配。
三、猪的生物学特性在工厂化生 产中的应用
(二)生长发育特性的利用
1、在生长期给猪提供全价平衡日粮,提供最适宜的生 活环境,以最少的饲料生产出最多的猪肉;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三)群居行为
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 作用。猪群体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 信息传递。
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 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 社群结构。 猪群等级最初形成时,以攻击行为最为多见。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