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治理也就随之出现。
而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崛起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就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全球治理”近年来逐步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主题。
世界银行于1989年首次使用“治理危机”的表述,并于1992年发表了“治理与发展”的年度报告。
联合国有关机构于1992年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创办了一份《全球治理》杂志。
1995年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天涯若比邻》的报告。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全球治理。
那么全球治理的概念是什么呢?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在全球治理的定义上达成共识。
全球治理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将全球治理定义为:在国际政治领域中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他并用“没有政府的治理”(Gov -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予以概括[1]。
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全球治理不等于全球政府或世界政府,也不是民族国家行为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从地区到全球层次解决共同问题的新方式[2]。
中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3]。
中国学者王乐夫和刘亚平则将全球治理归纳为一句话的定义:“全球治理可以被看成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4]。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是:全球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利益的各种非正式安排[5]。
综上所述,全球治理是指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机构或组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或是各种非正式的安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冲突、人权问题、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环境问题、贫困与饥荒、毒品与跨国犯罪、金融危机、传染病等问题,为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达到国际社会“善治”的目的,为解决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矛盾而采取的调和或联合行动。
二、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与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之探析颜志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个国家的能力,而是需要全球的共同治理。
中国是现代国际社会发展最快的国家,国家实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国际社会对中国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面对国际社会的这种呼声,中国应该如何来处理,要不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所面临的舆论压力。
关键词:全球治理;和谐世界;中国责任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1-0075-04收稿日期:2009-10-06作者简介:颜志强(1983-),男,湖南茶陵人,湘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国关系与国际法研究。
世界纵横75N O .12010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中国密切相关,因为有了中国的加入与贡献,全球化才更成其为全球化。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类的1/5,中国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和立场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中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之一,全球出现的问题与中国也有相当大的关联,中国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外国学者越来越关心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而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国在全球治理当中的身份与地位,以及在全球治理应当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承担责任。
世界各国呼吁“全球治理”,寻求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这是当代世界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必须顺应的时代潮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中国对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组织形势上完成了加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已经存在着广泛的物质利益关系,即中国已经是国际制度的“会员国”。
中国已经积极的并且广泛的参与到国际体系当中来,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重大的贡献。
但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非正常的政治与利益的摩擦和冲突,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判断还充满了猜疑和不信任。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都是对中国发展的过度反映。
美国前副国务卿佐立克在其演说当中,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要求中国不仅仅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而更是要求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其实质是要帮助美国承担在全球治理当中无力承担的责任,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面对国际社会的猜疑和不信任,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和谐世界”论述可以看作是中国官方提出的“全球治理”版本,其主旨是创造“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并且指出了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管理全球化以及建设新秩序的思路。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推动中国外交迈入新时代,并且赋予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新的内涵:倡导国际间的友好往来、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和谐世界的思想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全球治理提供统一的指导,使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三、中国在全球治理当中自身责任的定位(一)国外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定位最先提出“中国责任论”的是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他于2005年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作了《中国往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的演讲。
此后,许多政治家、媒体和学者开始引用他在演讲当中的表述“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从而掀起了“中国责任论”的风波。
佐立克的主要意思是,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与其与中国相抗衡,不如把中国纳入到以美国价值观的国际体系当中来,共同担负起与美国等国要求和利益相一致的责任,甚至担负起在全球治理当中美国无力承担的责任,共同维护现存的国际体系,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另有一种从学理上和世界治理的角度对中国责任论进行归纳的论点,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由于中国力量已经壮大,地位已经提高,中国已经不能再“搭便车”了,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中国必须负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如在国际救灾、扶贫、维和和承担国际组织的经费方面更多地出钱出力。
第二,西方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金融市场的独立性还很不够。
中国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让外国资本自由地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第三,道义上的责任。
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该逐步按照普世的价值理念和国际体系的博弈规则来行事[6]。
在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时,要以现代的人权、劳工环境和道德标准规范企业行为。
第四,作为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中国需要对控制世界的温室效应承担更多的责任[7]。
(二)中国自身的国际责任定位中国责任论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它既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又与中国提出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有关。
那么,中国应当和能够承担多大的国际责任?这首先要认识中国的实力以及与实力相关的国际地位。
就目前的实力来看,中国只能算是一个地区大国。
当然,中国的幅员、人口、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因素又使得中国具有一定的世世界纵横762010年第1期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界影响力。
所以,中国又不是普通的地区大国,而是一个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
如果将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综合实力结合到一起来定位中国的角色,比较恰当的表述应当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
[8]中国的国际责任就应当从这个角色定位出发来认定。
中国责任论的出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成就和综合国力大幅上升及国际影响与国际声望大幅提高的总表扬和大肯定,也是对中国的战略崛起及中国国际利益的某种承认。
但是中国的发展并不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大国所报道的那样会给现存的国际秩序带来不稳定与挑战,也不会像西方大国崛起过程中采取武力的征服。
中国的发展还受到自身多方面原因的限制:第一,中国国土没有完全统一,外来威胁仍然很大。
第二,尽管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国内贫富差别大、城乡差别大、东西部差别大,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贫困群体。
第三,周边国家对中国心存疑惧[9]。
为了消除其它国家对中国的误会与疑虑,中国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定位,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正以实际行动在世界上发挥着负责任的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总体规模和崛起速度居前列的国家,多次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无意也没有必要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而是希望与世界人民一道,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完善一种更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生存、发展平等机会的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一直以来也在践行自己的承诺:多年来中国在反恐、军控、防核扩散、维和、经贸金融、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尊重并融入多边国际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成员的认同。
中国逐步认识到:只有在参与、改革和利用现有国际规范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推动自身发展和世界进步,因此我们话语中“中国责任”之要义是以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的,是相互责任和共同责任。
四、共同且力所能及的责任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全球问题的增多,必然要求全球治理的跟进。
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分工流通全球化两大经济杠杆促成的全球经济网已经使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疾病变异,极端主义正在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人种地侵蚀着人类的肌体,而科技越发达,经济越紧密,命运越趋同,人类面临的风险就越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全球化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