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艺术设计学绪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设计学一、设计活动中的艺术设计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其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在一些情况下,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产品的原型保留在生产者的头脑中;在另一些情况下,设计是相对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设计和生产的若干关系:(1)设计和生产相互适应,它们是统一的行为;(2)设计适应于生产;(3)设计独立于生产,但是对生产影响很小;(4)设计独立于生产,并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生产服从设计。

艺术设计是英语design的译名,它是指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设计。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是在20世纪初期产生和形成的。

技术设计赋予艺术设计内容,艺术设计赋予这种内容以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包括产品的外观,而且包括产品的结构。

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都是商品的设计,商品设计调节以商品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所以,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都具有社会性。

不过,艺术设计还具有不同于技术设计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

艺术设计作为以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不同于技术设计(机械设计和电气设计)。

技术设计旨在解决物与物的关系,产品的内部功能、结构、传动原理、组装条件等属于技术设计范围。

艺术设计在解决物与物关系的同时,还侧重解决物与人的关系,涉及产品的外观造型、形体布局、操纵安排、面饰效果、色彩调配等属于艺术涉及的范围。

艺术涉及要考虑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不同于工艺美术和实用美术设计。

它所设计的产品,首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

它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装饰、色彩的关注,必须以产品特定的功能和内部结构为基础。

它的对象主要不是手工艺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设计要经历的若干阶段:(1) 产品观念的产生;(2) 工程师检验产品构思的技术可能性,从一般技术观念向该产品的结构过渡;(3) 机构方案形成以后,可能需要改变艺术设计师原初构思中产品的功能参数和外观;(4) 艺术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对产品模式进行结构上、技术上和审美上的再加工。

“实用+舒适+美”——(1)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总和;(2)人体工程学因素的总和;(3)审美因素的总和。

二、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对象艺术设计学研究艺术设计的历史和理论。

我国对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个层次:一是基本理论性的,如设计概念设计原理一类;二是分述理论性的,如产品设计、织物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传达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理论一类;三是应用理论性的,如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学、材料力学、加工工艺学一类。

包豪斯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建筑之家”,它的历任校长——格罗皮乌斯、迈耶、米斯·凡德罗。

包豪斯制定了艺术设计师创作活动的基本原则、艺术设计教学法、以及与建筑理论密不可分的艺术设计理论。

艺术设计综合了艺术活动、技术活动、设计活动和生产活动等多种实践领域,考虑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价值取向。

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包括艺术设计创作、艺术设计作品和艺术设计欣赏三个部分。

艺术设计学研究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形式因素、形式和功能的关系、艺术设计语言和符号系统。

艺术设计学研究艺术设计欣赏的意义和特点,艺术设计欣赏主体的形成,艺术设计评论的性质、作用和标准。

艺术设计学的历史方面研究艺术设计的起源和发展、继承和革新、各民族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

艺术设计学理论方面研究“艺术设计创作——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欣赏”的系统。

上篇第一章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一、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设计作为一种活动的构思和规划,是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此也使人的生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

在手工艺劳动中,人类的生产技能与艺术创造是融合在一起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主要标志是从石器的打制到磨制,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陶器。

“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家族”。

原始部落往往用某种动物作为本氏族部落的标志,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动物演化而来。

这是一种原始的崇拜。

他们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它们一种想象的超自然力量,以求达到保护自身的作用。

青铜时代标志着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

我国瓷器的发展经历了青瓷、白瓷、红瓷、彩瓷四个阶段,瓷器造型反映了我国艺术设计所达到的举世称赞的高度。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纺织技术是我国两大基本技术(耕与织)之一,不仅具有漫长的历史,而且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

它们的图案和花饰,体现了我国在平面设计上的突出成就。

《国语·郑语》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多种音调的和谐,才有音乐的旋律;多样化的要素组合,才有事物的丰富性。

文是指事物的形式和文采,它与质即内容相对应。

《论语·雍也》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提出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

我国的古建筑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

砖石建筑的关键是拱结构。

西方古代建筑史,主要是以神庙和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史,而中国古建筑则以人所居住的宫殿和房屋为主。

这说明了中国古建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筑起源和目的:当人们从山洞穴居而转入兴室建屋时,用梁木搭成整个构架,形成封闭而有规则的室内空间,为的是寻求构造的坚固。

西方建筑是走体量扩展的路线,所以产生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中国古建筑则是依靠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不同用途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单体建筑中,以建筑群为基础,分层次地在平面上展开。

这种平面式组织原则,在于寻求群体的完整和变化。

在平面布置上,同样有主从和虚实之分,井然有序地表现高度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中国古建筑形成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另一种则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以巧于因借的手法来完成。

不论是哪一种建筑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

因此,“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了表达完美的意念的重要手段。

”这是中西建筑设计观念的一种差别。

西方建筑着重静态的形象美的创造,而中国建筑强调人在其中运动时的视觉感受。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集中地反映在明末建筑和园艺家计成的《园冶》一书中。

计成总结我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是“巧于借因,精在体宜”。

二、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在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初始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们的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纠集在一起,艺术领域和非艺术领域(实践领域、交际领域、宗教领域等)之间的界限极不明显和确定。

在古希腊人那里,艺术和技术是不同的、然而相互补充的活动领域。

这是劳动发展的早期阶段所特有的,当时人、劳动工具和技术在统一的工艺过程中联合在一起。

苏格拉底(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时代产生了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提出“事物的美在于它的功用和目的性”观点。

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提出“真、善、美”的概念,这三者概括了人类最高价值,而美处在和其他最高价值相同的层次上。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和美学家西塞罗(M.T.Cicero,公元前106-前43)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取决于功用的观点,认为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并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动、植物和艺术中。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在《建筑十书》中论述了造物活动中美和功用的关系。

他对美的理解有两种涵义:一是通过比例和对称,使眼睛感到愉悦;一是通过适用和合目的,使人快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作为中世纪最著名的美学家,奠定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美学的基础。

《论美与适宜》区分出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

奥古斯丁区分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协调、和谐等。

这些原则中占首位的是整一。

奥古斯丁把物质的美的一切形式规律看作为最高的真和善的表现,绝对的整一同时就是绝对的真和最高的善。

因此,感性美的形式规律归根到底是有内容的,它们并非自身具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奥古斯丁美学根本不同于古希腊美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职业画家在从事设计时,更为关心的是自己设计的最终产品和这些产品的实际用途。

这样,他们的创作活动开始从艺术领域转入器物制作领域,即从精神文化领域转入物质文化领域。

在文艺复兴时代设计的一些产品中,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内在统一。

2、工业革命时期对18世纪工业领域设计思想发生影响的基本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领袖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关于存在以及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学说。

莱布尼茨的学说表明,客观现实可以按照人的理智所创造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图表加以模拟,因为有机体和机械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百科全书》编撰,提出“美在于关系”,即美在于事物的内在和对外的联系。

1825年欧洲爆发第一次严重经济危机,技术导致文明破坏,1836年,英国成立鼓励艺术和技术联系的若干专门委员会。

讨论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问题,开始使用“工业艺术”的概念。

在研究艺术和技术关系的著作中,有两部著作值得注意:一部是德国建筑师F·魏因布列纳(F.Weinbrenner)的《建筑学教程》(1819),援引日用品的例子,分析功能和形式的联系问题,并把这种联系看作是美的基础;一部是德国工程师F·列罗(F.Relo)的《机器设计教程》(1862),它设专节阐述了机器制造的风格,总结了19世纪中期以前积累的技术造型的经验。

他还区分了两种形式:完全合目的性的形式和“自由选择”的形式。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关于展览会的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有助于加深对器物文化审美层面的理解。

英国学者W·克伦(W.Crane)的《艺术设计基础》(1898),成果:在器物创作和其他艺术创作历史发展的关联中,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寻找艺术和艺术设计之间共同的根源,进而阐释器物的制作原则和结构特征。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诞生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和罗斯金被后人追溯为艺术设计的先驱者。

一、威廉·莫里斯和手工艺运动19世纪中期英国争取艺术和手工艺的联系的运动,是欧洲艺术设计理论的源头。

这场运动的首领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和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