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
(论文)
题目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学生姓名韩滨阳
学号1212841538
院(系)艺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薛敏
时间2013年06月20日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
对于电影《立春》本身也略有所闻,通过对一个王彩玲这个人物形象而展开其他几个在不同领域的人物形象。

片中刻画的歌剧、油画、芭蕾,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欣赏,更不要说90年代初的小城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①中强调人创造环境,而环境也创造人,在80、90年代走向世俗、功利的现代时间交织成了《立春》独特的现代性秩序。

在当时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年代,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马克思的文艺活动论,顾长卫和李樯都在进行进一步强化处理着这一艺术形象。

《立春》所塑造的王彩玲的形象原本是颇具现代性的人物。

而且将其形象置身于当时封建保守的年代,更加突出的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渴望、她对于歌剧的热爱、费尽心力的追求正是现代人所具有的特质。

王彩玲、胡金泉甚至是王四宝的命运便暗合了这样的时代背景。

他们所痴迷的歌剧和芭蕾舞,这些都无疑属于高雅文化的行列,但是他们所追求的这些所谓的高层次高文化艺术在当代史不被赞同的。

在歌剧的浅唱低吟中,她得以找到人生的安慰和尊严。

而对于胡金泉来说,他对芭蕾的热爱是因为年轻时候的“不懂事”。

对于王四宝来说,他身上有着跟王彩玲一样的品质,有才华却得不到发挥,所以王彩玲才会喜欢他,甚至想跟他一起去实现他的北京梦。

在当时的社会里,马克思生产活动论具有复杂性,它对于文艺的世界性、交往性和人学价值取向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三个对于艺术的追求恰恰收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只是在不被人接受的封建社会来追求文学艺术在别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

大家都没有目的地追求那些艺术气息:王彩玲唱歌剧,黄四宝画油画,就连周瑜也会用带着浓重包头口音的普通话
朗诵诗歌。

在那个时代他们很多人的心里,都曾经活过一个王彩玲。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和其他文学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影片通过对人物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塑造,来表达那个时期的普遍性。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所说的通过典型表现普遍。

王彩玲这一片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其环境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围绕典型任务周围并使其典型化,并且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的真是风貌的人物性格环境。

《立春》故意忽略作为现代性象征的时代背景,它又清晰地呈现出对于传统时间、自然节律时间的留恋和顺从。

但是在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不过是追逐社会公众的潜意识的另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立春》最后王彩玲中午站上了中央歌剧院的舞台,虽然只是虚无的幻想,但是给予那些有理想而不破灭的人的希望。

她不再是一个心比天高的老师,而是一个单亲妈妈,毛遂自荐去的。

这样一个结局一个形象哪怕是在梦里,我们也是经历过,追求过得。

通过典型性来展示普遍性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在这里表现的非常到位,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回味。

注释:
①作者:葛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页
②作者: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湖南人民出版社第105页
参考文献
[1]于金富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2008 [2]《文学导论》(第2版)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林勤青陈雁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国展示设计高级教程》大卫·德尼、韩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间展示设计》黄建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