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ppt
海明威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 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的人 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着大 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 可谓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 词,特别是华丽的词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 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这些则是得力于海明威多年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 一种简明、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人称“电报式风 格”。
作品影响: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 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 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 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 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 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 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 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 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 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 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 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 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 为谁而鸣》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 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 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 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的创作习惯也很独特,从 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 “恕我不能站起来。”
非小说:
1932年:《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5年:《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62年:《Hemingway, The Wild Years》 1964年:《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 1967年:《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70年:《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81年:《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 1985年:《危险夏日》(The Dangerous Summer)
• 没有人是离群索居的孤岛, 每一个都是欧陆大地的一 部分,都是大海中的一部 分;如果有一小片地被大 海冲走,欧洲会因此短少 些许,仿佛地岬会被海水 冲走一般,也仿佛友人的 住宅或是你自己的房子会 被海水吞噬;任何人消失 都会令我怅然若失,因为 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所以,不要差人探询丧钟 为谁而敲响,它是为你而 响。"
“海明威魔咒”
多少年来,一代文豪海明威家族成员几 乎无一善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明威家 族成员不是死于酗酒、怪病,就是死于抑郁 症。美国公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海明威魔 咒”。
海明威的父亲自杀;海明威吞枪自杀; 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死于非命; 幼子格雷戈 里酗酒、闹事、裸奔 ,做过变性手术,猝死 女子监狱;孙女马尔戈吸毒自杀于1966年, 当时她是全球模特中的影响、报酬之最。
海明威和维希亚小庄园的故事
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 的维希亚小庄园里,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时的 汽车行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 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誉 满人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那个小庄园 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罗亚尔”拍手提打字机、 狗坟、50只猫和他漫长人生旅途中创作的9000 部不朽名著。许多年以后,拉丁美洲的诺贝尔 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 马尔 克斯参观海明威的庄园后惊叹:“这是一个多 么少有的图书馆”。
参战的海明威
青年时代的海明威 捕获马林鱼
获诺贝尔奖时
写作时的海明威
海明威六十岁
作者简介
生平
婚姻
初恋情人: 第一任妻子: 哈德丽
作品
写作
风格
第二任妻子:波琳
艾格妮丝
流派
第三任妻子: 玛莎
第四任妻子:
玛
代表作品
生平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1929 年《永别了,武器》 婚姻 (A Farewell to Arms)
作者简介
生平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轻 描淡写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 婚姻 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受在《堪城星 报》作记者时的影响,后来整辈子 作品 的写作都是沿用在星报工作时用的 写作 写作风格:“句子要写得简洁,文 风格 章开首之段落要短,用强有力的的 字眼,思想要正面。” 流派
书名的象征意义
小说书名来自于《圣经》。 “虚空,虚空,一切皆空。太 阳照常升起,太阳底下无新 事。” 小说的情节主要讲了一些无聊 的吃喝玩乐。什么事都毫无成 就。文章兜了个圈子又回到原 地,就像太阳升起后又会降落, 第二天又会照常升起。小说把 新一代人的精神苦闷和迷惘的 主题发挥的淋漓尽致。
《永别了武器》(1926)
海明威故居
美国著名作家海 明威的故居坐落在美 国佛罗里达州南端的 基韦斯特岛上。该岛 在美国的最南端,距 离古巴90英里。1928 年海明威来到这个小 岛,并购置了房屋, 直到1961年去世前, 他经常住在这里。现 在这里已经改成海明 威纪念馆。
这是美国最南端的位置标志。
这是海明威生前的创作室。
《在我们的时代》(1924)
了解海明威的关键在他的 第一部小说集《在我们的 时代》。其中第一篇《在 印第安人营地》预示了海 明威父子日后的命运,自 杀。主要人物尼克.亚当 斯在此后小说中重复出现。
短篇小说集
1923年:《三个故事和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5年:《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 1925年:《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 1927年:《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32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3年:《胜者一无所获》(Winner Take Nothing) 1938年:《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72年:《尼克·亚当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 1987年:《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95年:《海明威故事选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
制作人:吴金焕、朱亚娟 演讲人:吴金焕
一
二
三 四 五
作者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故事分析
关于《老人与海》评论 关于《老人与海》论文
一、作者简介
1
生平
婚姻 作品 写作风格 流派
2
3
4
5
作者简介
生平
婚姻
作品
写作 风格
流派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 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因不堪病痛的折 磨,精神抑郁, 1961年开枪自杀。对海明威 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 “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 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 家之一”。
海明威热经久不衰
从1961年海明威去世至今,美国出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海明 威热”。出版商查尔斯·斯克莱纳说:仅在美国,海明威的作品每 年销售量达100万至125万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据不 完全统计,从海明威去世至今,有关他的论文达3700多篇。1980年 美国学者发起成立了“海明威研究会”,当时会员仅140人,今天 已发展到18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研究会办了学术刊物《海明威 评论》,1992年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杨仁敬教授一直是该委员会 委员),每两年举行一次海明威国际会议。 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肯尼亚住过的地方、常去的酒吧和咖啡 厅都成了许多美国国内外学者追寻海明威足迹的好去处,常年游客 络绎不绝。海明威的亲友还成立了海明威公司,用他的名字给钓鱼 杆和猎装命名出售,并把海明威的外号Papa作为手枪的商标,吸引 了大量顾客。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 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 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 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 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 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 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 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 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 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小说:
1925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 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37年:《虽有犹无》(To Have and Have Not)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50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70年:《岛之恋》(Islands in the Stream) 1985年:《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1999年:《初见即真》(True At First Light) 2005年:《乞力马扎罗下》(Under Kilimanj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