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解析
19
Design: Syllabus
传统大纲 功能 主题 能力 语言结构 语篇类型 词汇目标 听、说、读、写
20
Design: Syllabus
Nanan对任务的分类:
(1)真实性的交际任务 观点:直接通过课堂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 学习、工作等任务。
(2)教学型的交际任务 观点: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即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
11
关注点 情景 结果 语言 错误
练习 VS 任务
练习 形式 无场景 正确的形式 练习既定的语言形式 即时修改
任务 意义 真实交际场景 任务的完成 选择语言形式和内容 延时修改
12
Approach: Theory of language
关于语言本质的假想:
1. 语言主要是一种可以创造意义的工具。
Krashen: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Swain: 研究表明,在加拿大沉浸式语言教学中的某些学生,多年之后, 其语言能力仍然落后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所以不仅要有足够的输入, 还应该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出”。在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 应分小组或结对完成各种任务。通过这种小组活动,学生的语言能力 得以成倍地增长。 其他观点:“意义的交流”,把它作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基础。 “意义的交流”把学习者的注意力聚焦于表达,因此可被看成是语言 习得的刺激因素。
要求:安排多种任务帮助学生意识到目的语的特征 26
任务改编者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困难 任务完成过程中如何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任务的真实性、可操作性 任务完成后以何种方式呈现结果最具直观性和展示性
27
Design: 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10
(3)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 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 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 性的。 (4)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如根据所听天气 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根据火车和汽车的时 刻表选择哪几班车能快捷地赶到某地开会。而练习总 是产生语言性结果,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
1
Definition
任务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 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 它提倡一种以人为本、以任务为动力、以任务为目 的、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途径,要求学习者用目的 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 各种事情),完成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 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 的传输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
15
Approach: Theory of learning—语言学理论
1. 任务为语言习得提供输入和输出过程。
18
Design: Objective
目标设定:由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决定。 Long& Crookes: 任务的选择应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且应对现状进行仔细分析。 TBLT推崇交际能力的培养,旨在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
外语教学水平,使学习者的学习与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 来。因此,TBLT目标明确,导向作用鲜明。设计任务要 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交际性和拓展性,要 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用外语解决现实问题, 有利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任务教学法重视意义在语言使用中的中心位置。
2. 语言的多种模型促进任务教学法的进程。
任务教学法=结构模型+功能模型+交际模型 (1)结构模型:确定语言的复杂度 (2)功能模型:划分任务类型
教育目标+社会目标 人际目标+描述目标+决策目标 (3)交际模型:人际活动+交际目标
13
Approach: Theory of language
16
2. 围绕任务开展活动并获得成就是学习的动力。
任务可以促进学习,其原因在于它要求学习者使用具体生 动的语言。任务往往范围明确且有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因 此,学习者都要积极地参与其中,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搭档 并且密切配合。无论学习者属于哪种性格,TBLT都能予以包 容,予以鼓励,这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 词汇单位在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 词汇单位=词汇短语+句子主干+固定搭配 在人际交际的过程中,大脑对语流的处理过程主要是是
对词汇单元的加工处理过程。
14
Approach: Theory of learning —教育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
5
Feez(1998:17)就任务法的基本内容概括如下:
焦点在过程上,而不在结果上。 基本要素是强化交际和意义表达,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在进行活动和完成任务中,学习者有目的地多开口讲话,
彼此产生影响。 语言活动和任务既是学习者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课堂教
学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和任务应该按难度大小循序渐进。 一项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习者先前的学
3
Background
任务型教学法原本是英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技巧之 一。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 将研究的中心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过程领域。他 们认为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可以给学习者 提供学习情景和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习进程,较好 地习得目的语。
4
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 具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交际 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通过表达、询问、解释、沟 通、交涉、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 力)。
30
2. 任务环(Task-cycle) (1)任务(task):学生结对或分组执行任务。教师在一旁
协助,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活动,构成活动链,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 完成情况。
(3)报告(reporting):由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这种 报告即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24
Design: Learner roles
小组活动的参加者
要求:适应对立与统一、合作与竞争的机制
监控者
要求:注意到语言的实际交际中的运用
冒险者与创新者
要求:学习者要临场创造并理解信息。在操练时常需要重
述、释义,必要时运用副语言手段辅助表达。要善于从语言
或语境的线索中猜测词义。学习者应敢想敢做,不要因害怕
2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Richards把任务分为八类: (1)单向或双向式(意见交换) (2)收敛式或发散式(几个共同目标) (3)合作式或竞争式(完成任务的方式) (4)一种或多种结果 (5)具体语言或抽象语言 (6)简单过程或复杂过程 (7)简单语言或复杂语言 (8)具有现实或非现实意义(现实生活/教学法意义)
习经历,任务的复杂性,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以 及能否得到鼓励等。
6
任务是什么?
7
任务是什么?
8
任务 vs 练习
目的
结果
任务vs
练习
语境
过程
9
“任务”VS “练习” (1)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 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例如找工作需要填一些表格、听 天气预报来决定第二天穿什么衣服、打电话来预定房间。二是 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 具有教学目的,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 (2)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 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 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 的双边或多边互动,而练习大多是单向的活动,如完成一项形 式转化练习、许多由教师带领的问答活动等。
29
1. 任务前(Pre-task)
教师先讨论新的话题,引入任务即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 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及实施任务的步骤。
教师可以先介绍本课的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点和词 汇的介绍,以及对本课主题的介绍。适当介绍和激活学生的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使用语言的障碍,让学生对将 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其学习语言的欲望,为完成 任务而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储备。
2
任务教学法是指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 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 成功。换言之,这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 教学途径(也有人称之为任务型教学法)。
根据这一教学途径,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语言 教 材 不 是 按 一 定 的 顺 序 罗 列 或 介 绍 语 言 项 ( Linguistics items),而是设计一系列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 不是逐一学习各个项目语言,而是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 务。
错误而缩手缩脚,而不畏犯错,并从错误中发现不足,基本
技能才能尽快得到提高。
25
Design: Teacher roles
选择者 要求:选择、改写并创造种类不同的任务,然后是指排列
成教学顺序,以迎合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及语言水平。任务 的选择由易到难,话题应多变,主题范围应宽泛。 帮助者
要求:学习者在承担新的任务时,教师不应冷眼旁观,而 应作相应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话题导入,讲清任务要 求,提供相关的单词或短语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学生意识提高的引导者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