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

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

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篇一:【立春到,护肝排毒要趁早】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立春到,护肝排毒要趁早】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立春太阳黄经315度。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之意,春木之气始至,春天来了。

春在冰雪中慢慢培育,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季节特点【乍暖还寒】立春代表春天的开始,虽有春的意思,但此时还乍暖还寒,不宜过早减衣服,仍要“春捂”。

【干燥】立春前后气候干燥,传染性疾病高发,另外春季也是肝胆疾病、脾胃病的高发时段。

立春之后阳气萌动,万物复苏,人体的代谢机能开始活跃。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养生攻略1、养生以养肝升阳为主,按中医理论,肝属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肝脏当令,因此春季升阳养肝护肝尤为重要。

刚入春时,人体阳气升发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春寒又迅速致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易使肝功能受损,故早春重在升阳养肝兼顾益脾和胃!可选择中航健康时尚集团汉方养生之肝胆排毒护理调肝气、补肝血、排肝毒,亦可以配合三焦调气护理生发气机、调和脾胃气血。

全身气血顺畅、肝气条达,身体必然强健。

2、调气养神,积极乐观。

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郁不畅而成疾。

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

选择中航健康时尚集团的汉方养生肝胆排毒项目正当时,可保持肝气调达。

3、补水排毒,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皮肤易干燥导致过敏,建议多做皮肤补水护理,如思蒂补水系列;肝开窍于目,此时进行思蒂眼部护理更是呵护眼睛的不二选择。

另多喝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此时运用季节之势并结合丹道养生、淋巴排毒、侧压排毒等项目排出体内浊气,让自己轻松每一天。

4、少饮酒。

今年的立春在春节前,春节是喜庆的节日,免不了筵席觥筹交错,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

但不能贪杯过量,多饮必伤肝!5、少酸多辛甘。

少酸,因酸有收涩作用,不利阳气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要少吃乌梅、山楂等;多辛甘味食物,辛甘之物辛温发散可以升阳,甘指食物本身发甜,如大枣,而不是加工而成的甜食。

6、适量运动。

在春季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球、养生太极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目的。

7、晚睡早起,服饰宽松,披散头发,形体得以舒展,气血不致淤积。

【篇二: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导】二十四节气健康指导立春春季养生,就是要防病保健。

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雨水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因此,人们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

惊蛰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

惊蛰处于冬春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加大。

要时刻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春分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

由于春分节气平衡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春分时节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清明古人说“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

”在清明这一节气中,一定要注意肝和肺的保养,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花粉过敏症状也要重视。

我国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保持乐观的心情,早睡早起,经常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

谷雨谷雨节气的气温虽然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因此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立夏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

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记暴喜伤心。

小满小满节气正直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

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皮肤病尤其是“风疹”的高发期。

因此,在这个时节应多加注意天气变化,不要着凉受湿引发疾病。

芒种在我国的江西省有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

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的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

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

所以,暑令湿胜,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人们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立夏夏季要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的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即“心静自然凉”。

每日温水洗澡,睡眠时不宜开电扇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间露宿。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风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小暑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春夏养阳”,所以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因此,小暑时节,人们用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大暑“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防暑降温尤其重要。

大暑是阴暑等疾病的多发时节,阴暑是多因为贪凉、露宿太过、久卧空调房、通宵开电扇、热后冷水淋浴、大量饮用生冷油腻食品引起的。

立秋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立秋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的凉爽起来。

故此在这个节气中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处暑处暑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

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宜急于增加衣服。

“春捂秋冻”,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②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③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

④在秋分之前,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应注意防护。

白露白露是八月的头一个节气,昼夜温差达10℃,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然,每天用一盆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身裸体了,以免着凉。

秋分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

因此,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萧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这是养生中的养收法之一,也是调节精神的一剂良方。

寒露寒露节气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篇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