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孙少平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之光

简析孙少平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之光

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

”[1]它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黄土高原上的历史为主流,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是对十年浩劫的总体反思。

小说的人物有近百个,上至省委书记,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个性鲜明,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

他不甘于旧樊篱的束缚,背井离乡,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寻求自身的人生价值。

“当你阅读一部小说或欣赏一部戏剧的时候,你会陪着人物领略生死离别的滋味,你会随着主人公的受难而内心充满紧张,会为他的幸福而感到同样快慰。

”[2]我也跟着主人公孙少平感受了一遍人生,作者借助孙少平成长的经历,通过他平凡的事迹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与田晓霞浪漫的爱情,以及“关于苦难学说”的认识。

来发掘他身上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毅灵魂,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给人们予引导和激励。

一、懂事明理1.1对家人、朋友的理解、体贴、关心懂事明理好像是贫穷人家孩子品质的贴身形容词。

的确,从小就处在窘境的孩子很容易替别人着想,也很会体贴别人。

孙兰香是这样的人,小时候就会央求家里的人给她编个筐为家里捡柴火;当姐夫因买老鼠药被拉去基建队劳教家里乱成一团的时候,她除过担心,什么话也没说,悄悄提了猪食桶出去喂猪。

她知道,“家里这么大的事她帮不了什么忙,最好做点实际的事,好给烦乱的大人省些麻烦”①。

当快初中升学考试的时候,她考虑到家里的负担,主动向家里提出了退学的要求。

兰香的懂事不止这些,作为妹妹的她尚且如此,那作为妹妹尊敬的哥哥就更懂事明理了。

孙少平从小就知道家里的情况,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的事当然不在话下。

当他哥到山西看媳妇,父亲到学校叫他回家去顶替哥哥孙少安出山劳动挣工分的时候,他立刻就对父亲说,“我明天就和你一块回去”②。

他不贪学校的安逸,跟着父亲就回家劳作了。

他心里还时刻惦记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当田润叶给他五十斤粮票和三十元钱时,他没有把这笔财产拿来改善自己饥寒交迫和自尊心受伤的处境。

他用二十元钱和五十斤粮票,买了二十斤白面和三十斤玉米面;再把这些粮食背到学校,换了三十斤亚洲票和五斤欧洲票。

另外的十五斤白面他也不舍得换成欧洲票自己吃,他把它们带回家去给老祖母和两个小外甥吃,至于那五斤白面的欧洲票也打算留着等哥哥来一起吃,而他自己只要吃三十斤玉米面就够满足了;他还把买粮剩下的钱给祖母买了点止痛片和眼药水,给外甥买水果糖。

在揽工和作矿工的期间也经常把忍受巨大艰辛用汗水挣来的工资寄给妹妹读书,寄给家里盖新房。

他的这些行为都有力证明了他是个懂得理解、关心、体贴家人的人。

除了对家人,他对朋友也很体贴很理解。

金波是孙少平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因贫富的关系而产生难以移越的鸿沟。

他们彼此珍惜,彼此理解。

当好友金波当兵才一年半就复员回双水村,村里又捕风捉影的传言说他在青海和一个藏族姑娘谈恋爱叫部队打发回来时,孙少平没有猜疑或过问。

他在心里想,“既然朋友不愿提及这事,也许他为此事而受了精神上的创伤,内心很痛苦,不应该再去打扰他的心灵”③。

看,这样的孙少平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1.2 对上辈“仇家”的释怀对亲人朋友付出真心、真诚和理解,对待视他为“仇人”的人,他也是很明理的。

他不会把父辈的恩怨紧挂在心,一个人背着仇怨过日子该有多么的累呀。

他认为,不该因上辈的关系,而影响到下辈间的情谊。

在学校,他就和同为老师的“仇家”的媳妇姚淑芳建立了良好的同事关系;当他发现把他视为“仇人”的金光亮的儿子金光锤作文写得不好时,他主动要求到已经和孙家断绝交往将近十年的金家给金光锤辅导作文。

他的行为不仅让金家的人感到惊讶,也让全村的人议论纷纷,更让他二爸孙玉亭恼怒。

也许,别人会说他不争气,但他认定这事是对的,还让一直埋怨他的二爸不要管。

我认为这也是他的懂事明理之处。

二、遇事冷静理智2.1家里出事后处事的冷静理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程度不同的考验。

孙少平的经历中,考验随时与他相伴。

虽然有迷茫和痛苦,但他总能冷静理智的对待。

当孙少平的姐夫被抓去劳教,平日主事的哥哥出门在外,家中乱作一团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④,刚从学校回到家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情况吓到,更没有跟着家人一起哭,他看了看脸上糊着泪痕的母亲和姐姐,说,“哭什么哩!事情出了就按出了的来”⑤,他先安慰好痛哭流涕的祖母,然后对脚底上已经乱的不知该干什么的母亲和姐姐安排工作,把事情处理的妥当而顺溜。

对这件事的处理,连父亲孙玉厚都夸他的冷静理智。

2.2面临爱情挫折时的冷静理智在花样的年龄,孙少平那青涩的爱情幻灭了。

赫红梅不再理他,他精神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已经被抽掉,这使他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

当他的朋友金波想为他打抱不平(把顾养明捶一顿)的时候,他本可以意气用事的向横刀夺爱的人发泄,但他却冷静理智的说,“不敢这样,万一咱们出个事,能把家里的大人急死…..不敢闯这乱子”⑥。

不要说在过去的年代里,就算是在今天,也很少有人会向他那样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这件事。

许多人常常会为不确定、不坚固或是一厢情愿的感情做出过激的事,让自己的家人朋友为自己担心,让曾经拥有的情谊荡涤无遗,让别人的人生遭到威胁。

他的冷静理智值得人们反思和学习。

2.3 处理孙少安“混乱投资”的表现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孙少安发家致富后不甘心寂寞无闻,他产生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他在胡永合的软磨硬泡下想用他一半的积蓄去投资拍《三国演义》;即使不赚钱也想买个名号。

多糊涂的人啊,难道他已经忘了曾经的苦难了吗?只有点点的资本就想随心所欲的做。

当他把他所热衷的事向孙少平说了之后,孙少平用严密的逻辑给他分析做这件事的不合理之处,并帮他想了一个脱离骗局的计策,让孙少安在他冷静理智的帮助下,远离了不该走的弯路。

三、正义热肠3.1对处于困境中的“敌人”、弱小、工友伸出援手孙少平不是江湖大侠,不是勇猛的大将,更不是有权、有钱的阔人,他只是一个要靠努力才能生存下去的普通人;但是,他却不冷漠,他的骨子里都充满了正义热肠。

上高中,全班同学到原西城外的一条山沟里锄他们班种的高粱地时,他们遇到了大暴雨,“跛女”侯玉英不听同学劝阻,一个人躲到一个石崖下面,随着暴雨不停的下,不一会沟道里充满了洪水,危险一步步逼近了“跛女”。

孙少平猜想,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洪水就会淹没到那个石崖下面,把“跛女”卷走。

他立刻从自己那个干燥的小土窑里冲出去,冒着瓢泼似的暴雨,踏崖溜洼往沟底跑去。

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

他冒着生命危险游过道小、水急浪险的小沟去救人。

上岸后,撒开腿朝他在的那个土台跑去,洪水已经淹没了她的下半身,孙少平飞快的伸出手去把她拉上来,在场的女同学都哭了,为他冒险救人的举动感动,也为危险场面平安化之而激动。

“跛女”做梦也没想到,在她遇到生命危险时,竟然是她曾经放肆伤害过的孙少平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拯救了她。

孙少平也拯救过另一个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女子。

他是正义的,不会乘人处于困境的时候落井下石,更不会袖手旁观,哪怕是他的仇人也一样。

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班里所有同学在分别之际都会互相赠送礼物。

赫红梅存的钱不够给所有的同学买礼物,在无奈的情况下,她一时糊涂就连买带偷得拿了几块手巾,被门市上的售货员当场抓住。

门市上的主任是侯玉英的父亲,当听说赫红梅丢开了女儿的救命恩人孙少平跟别人好的时候,他想让学校领导来“好好处理”为孙少平出气。

孙少平听”跛女“说了这件事之后,就急忙来到门市向主任要人,他用一贯的冷静理智和善良正义震慑住了侯主任,并让他作下保证不把事情外扬。

救出赫红梅,连赫红梅自己也不相信,曾被自己伤害过的人竟然会救自己;孙少平则略带欣慰的感叹,“红梅又能正常的生活在人们之间,生活在阳光下。

把黑夜留给鬼魅吧,白天应该是属于人的……”⑦。

在他揽工的生涯中,他用行动再次显示出他的正义和热肠。

夜间,当他在书中畅游完想熄火休息时,发现工头胡永州侮辱小女孩。

他在黑夜中愤怒到了极点,他要拯救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于水火之中。

他毅然向工头辞去他和小女孩的工作,结了工资还把人面兽心的工头打了。

他带着小女孩小翠来到车站,给她买了一张汽车票,然后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一百块工资全给了她,自己却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他的正义热肠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矿区,当师傅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他不顾流言蜚语,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师傅的妻儿;在过年后第一次下矿井,他又再次冒险就一名协议工。

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4.1揽工所承受之重《易传》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路遥是一个具有自觉的精神追求的作家,他自己也说过:“人生是无休止的奋斗,为梦想而奋斗。

”[3]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自强不息,不甘屈服于苦难,顽强抗争的精神特征,使其作品具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4]这是人内在潜力的挖掘,是人之个性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欲求,孙少平是“觉醒者”,他对人生的价值和自我实现进行反复的思考,并大胆的付诸实现。

孙少平虽然在苦难与饥饿中长大,但是摆脱了狭隘的小农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崇高的意念在心里却从未停止过。

孙少平是个已高中毕业且读了很多书的知识青年,他知道除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世界。

尽管农村的状况已好转,而且哥哥的砖厂也慢慢步上正轨。

但是,他却不愿意在农村度过缺乏精神食粮的安逸生活。

“当他独处这天老地荒地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⑧。

路遥的另外一部作品《人生》中叶塑造了像孙少平一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人公高加林。

他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魅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但他没能像孙少平一样彻底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不停的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

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地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中饱受折磨,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注定了他在顺境中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

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乡却又被城市遗弃的人”。

在当今社会,他们曾经的处境就像现在有高中以上学习经历的人毕业后会面临的处境。

不管他们的学识渊博与否,他们也算得上是有知识,能思考的人。

他们不甘心就只当一个被社会遗忘的小孩躲进他们原来安逸舒适的港湾,他们也渴望闯荡和奋斗。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顺顺当当的闯荡江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