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研课完美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研课完美稿)

2)天平是什么计量工具,你能介绍一下它吗?
3)思考第一个红点:观察第一个天平,你知道了什么,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出来。第二个天平呢?请仿照上面的式子再写两个。
4)50页红点问题天平中的等量关系是①------ ②-----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5)你能把以上式子分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
二、小组互学,重点明确
一、提出研究问题
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直接的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学习,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方程模型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方程”这一概念的获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借助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方程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所需条件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20+x=70 2x=150 3x+10=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课题出示
1、出示课题:方程的意义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是方程?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2、同学们,拿出预习单.
1)整理信息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列方程的练习中,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鼓励孩子找出不同的方程,使学生明白,只要能找到不同的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就能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像175-21= X,虽然也是方程,可它实际上是以前学会的算术解,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建议列出来。最后一题的练习,旨在渗透方程的优势,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有教过高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并没有把方程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因为解答过程较长,所以,我认为需要让学生通过实例充分感受方程的优势。如最后一题,我们可以顺着题目意思找到等量关系,很容易地列出方程。这是一种顺向的思考方式,简单、不易出错,如果用算术解就得逆向思考,稍不注意就出错。
3.深化认知。
(1)判断是不是方程: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画“√”。
15+5=20( ) 2x+3>10( ) x+50 ( )
24+6y=540( ) 25<x+5( ) 10÷m=2( )
(2)尝试举例。
师: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学生举出方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方程有无数个。
师板书:20+x=70那么米粉重多少克?发现:米粉重50克。
③联系生活理解用字母表示的等量关系。
4.根据天平写等式。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下面两架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根据学生交流反馈预习单4中问题。
师:请认真观察板书出来的这些数量关系式:X+20 >50、20+x<100、0=0 、50+50=100、70+70=100+40、20+x=70、2x=150、3x+10=1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成两类吗?并说出你分的依据
3.当堂检测
课本51页第3题
(1) 学生独立填写等量关系式;
(2) 班内交流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式的名称,结合示意图说明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4.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口算题卡第45页内容
作业内容
新课堂第1课时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学生而言是数学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目标定位上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在教学设计时,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教学。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1. 小组交流预习单第1.2个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盛米粉的碗重20克,图中的那只熊猫一次需要喂一碗米粉。
一碗米粉重多少克?
2)学生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
2.交流提示:
1)师友交流预习单3中问题, 学友先说,学师再说。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
1)利用天平表示不等的式子。
四、回顾梳理,知识建构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天平出发,在想一想、写一写、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等式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而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知道了用集合圈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自主练习 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温馨提示: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
2.课本51页第2题看图列方程。
教案设计(完美稿)
课题名称
方程的意义
授课时间
执教人
课时
执教班级
课标要求
1.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结合操作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辨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培养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的能力,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师:请观察第一架天平:当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什么都不放砝码或物体时,天平平衡吗?(平衡)用式子怎么表示?(板书:0=0)
根据第二、三架天平的关系写出式子(板书:50+50=100、70+70=100+40)
②借助天平理解米粉的重量。
师:第三架天平如何用式子来表示?
生交流:天平的左边表示米粉和碗的重量,右边是50克和20克砝码的和,是70克,这是天平平衡,所以可以用式子20+x=70来表示这架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那这些用大于号、小于号来表示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就叫做不等式。(板书:不等式)
(2)预设:根据含不含未知数进行分类
0=0 50+50=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0+70=100+40
20+x=70 2x=150 3x+10=100 x+20>50 20+x<100
师:这种分法可以吗?说一说你的分类理由。
2.揭示方程的意义。
如果米粉重x克,那么碗和米粉共重多少克(20+x克),仔细观察下面这两架天平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第一架天平的左边重,第二架天平右边重
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两个关系式吗?
预设:x+20>50 x+20<100
2)举出类似的例子。
3)利用天平理解相等的式子。
你能用式子表示下面几架天平的关系吗
①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在数学上像X+20 >50、20+x<100等这样的式子在数学叫做不等式,像0=0 、20+x=70、2x=150、3x+10=100等这些式子我们叫做等式。仔细观察其中20+x=70、2x=150、3x+10=100这几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它们都是等式;(2)它们都有未知数x;(3)它们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追问: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师生小结: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谁能说一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几何圈表示。(课件出示)
师:所有的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追根溯源、文化渗透。(播放音频,课件出示课外阅读)
三、合作交流 ,突破难点
1.汇报分类结果:
(1)预设:根据含不含等号进行分类
0=0 50+50=100 70+70=100+40 20+x=70 2x=150 3x+10=100 x+20>50 20+x<100
师:这种分法可以吗?说一说你的分类理由。
教师小结:这些同学的分法,利用式子里含不含有等号进行分类,像这样用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方程的历史,产生自豪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活动,理解方程的意义。
2.借助判断、选择、填一填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知道了等式。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这既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作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