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密铜矿地质特征

二密铜矿地质特征

1、矿区概况工作区位于通化市320°方向约20km,行政区划隶属通化县二密镇。

勘查区面积327km2,范围拐点坐标为:(1)125°34′15″,41°45′15″(2)125°34′15″,41°55′45″(3)125°55′15″,41°55′45″(4)125°55′15″,41°45′15″303国道、梅--集线铁路在工作区内通过,通化市有一级公路通往长春,各镇(乡)村均有水泥路通至303国道,每日有公路班车途经303国道并往返各矿山、勘查区,交通十分便利。

2、成矿地质特征该区位于龙岗古陆核南缘、滨太平洋活动带长白山火山~深成岩带、二密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南东翼,基底为太古宙高级区,东南隅为板石沟-旺文川花岗岩带。

中生代由于强烈的岩浆喷发活动,堆积有6000余米厚的火山沉积,形成火山盆地,主要由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期火山旋回组成。

岩浆侵入活动有晚侏罗世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早白垩世流纹岩、石英粗面岩、霏细岩以及正长岩、正长斑岩等,呈小岩株侵入于盆地中心边缘,与同期火山岩组成一套完整的岩浆喷发旋回。

盆地内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较为发育,多为继承性断裂,控制着盆地矿产的形成。

在盆地内已知矿产有二密铜矿和老岭沟、杨木宝沟、英戈布等铜矿点以及太安村、土窑沟硫铁矿。

在盆地南东侧金厂-龙胜一带,有10多处金矿(点),这些矿点被认为是火山成因浅成低温冰长石-绢云母型,其前景有待进一步工作。

(1)二密铜矿矿区由南向北分为四方顶子区、南区、东区三个生产区段和四道洋岔、七道沟、烟袋窑沟、小横道河子等四个找矿评价区。

区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上侏罗统果松组、鹰咀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

果松组:上部为暗灰紫色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凝灰角砾岩,斑状安山岩等,中部为灰紫色安山角砾岩、安山质集块岩、灰绿色斑状安山岩,下部绿黑色斑状玄武安山岩、灰紫色安山岩夹粉砂岩薄层。

鹰咀砬子组:上部为灰绿色流纹质凝灰岩、紫红色粉砂岩、砂质页岩、灰绿色流纹质凝灰岩等,下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巨(粒)砾岩、页岩等。

林子头组:上部为安山岩、凝灰岩互层夹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部为粉砂岩、砾岩夹凝灰岩,下部为深灰色安山岩、二长安山岩等。

下桦皮甸子组:上部为紫黑色凝灰质粉砂岩、紫红色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粉砂岩,黄绿色与紫黑色粉砂岩互层。

侵入岩主体为松顶山序列,其成因与晚侏罗世火山岩密切相关,属同一序列浅成~超浅成火山岩相,按其侵入顺序及接触关系将其划分4个单元,即细粒石英闪长岩单元(J3A),中粒石英闪长岩单元(J3B),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J3C),花岗斑岩单元(J3D)。

松顶山复式岩体侵入于盆地中林子头组中,总体呈NW向展布,面积仅9km2,其同位素年令(钾~氩法)为56-79Ma,岩体向东南倾,倾角较缓,向南东分出二个岩枝伸入围岩。

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SiO2及Fe2O3偏高,FeO、MgO、Na2O偏低,扎氏数值d、S、d/c值偏高,b、s、m、Q值偏低,属偏碱性。

花岗斑岩呈小岩株,侵入到石英闪长岩体东段内外接触带,面积仅0.4km2,斑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介于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类之间,d/c接近花岗岩类。

脉岩主要见有细晶岩、闪长玢岩、橄榄辉长玢岩等。

二密铜矿大小工业矿体84条,其中东区39条、南区15条、四方顶子区13条、小横道河子区4条。

按矿体产出部位分为两大矿体群,一是石英闪长岩体顶部围岩中,垂直于接触带张性断裂系统中的矿体(简称顶部围岩矿体群);二是近接触带并与之平行的断裂系统中的矿体群。

矿体按矿化特点可划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脉状~复脉状矿体;网脉~浸染状矿体;浸染状矿体;块状矿体。

以脉状~复脉状矿体类型为主。

石英闪长岩顶部围岩内矿体:分布在四方顶子一带,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体上部接触带300米内围岩中。

该矿体延伸到下部被接触带的缓倾斜矿体所截。

依矿体产出特点分为东西向矿带和北西向矿带。

东西向矿带长150~270米,宽25~500米,深160~200米,倾向南∠70~85°;单矿体呈透镜状,长40~220米,延深40~60米,厚1~6米,矿体由长30~80米、宽0.5~1米矿囊组成,每个矿囊长1~10米,宽0.12~2厘米;北西向矿带有三条,受与岩枝平行的断层控制,矿带长450~600米,宽180~100米,深300~500米,倾向北东,∠20~80°。

矿带中的单矿体呈透镜状,长80~100米,宽1~5米,最宽达9米;矿体由细脉和浸染体组成,单一细脉长10~60米,宽0.5~5厘米。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金属矿物以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少许毒砂、闪锌矿;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

石英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矿体:矿体成群分布在石英闪长岩体的东南部,总体呈弧形,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内、外100~200米范围内,海拔标高200~600米区间,实质上与弧形岩浆构造一致。

矿体集中在花岗斑岩体顶部靠石英闪长岩接触带附近。

弧形矿带总长3000米,宽200~300米,自北东至南西断续出现三条(东区、东南区及南区)矿体集中地带,每个矿体集中带长600~1900米,宽100~300米,深400~ 700米,最深1800米。

矿带产状自北东至南西总体构成一个向南东突出,并向东倾斜的弧形矿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为主,其次是脉状、角砾状或浸染状。

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铜矿、磁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白铁矿、闪锌矿,偶见辉钼矿和方铅矿。

矿石矿物生成顺序:毒砂→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石英→方解石。

花岗斑岩附近的浸染状矿化体~矿体:矿区内30多个浸染状矿化体,集中产在花岗斑岩顶部围岩或隐爆角砾岩内,斑岩体内亦有赋存。

矿体矿化强度不等,个别开采利用,一般不具有工业价值。

矿体呈椭圆状、柱状、扁豆状等,一般长20米,深30米,宽10~17米,最大的5508号浸染状矿体长25~27米,深90米,宽达17米,当浸染状矿体为脉状矿体叠加时其铜品位明显增高(可达1%),一般情况下铜含量只有0.3~0.6%。

表明浸染状矿体是花岗斑岩体本身带来的早期矿化,主要成矿作用在此之后发生;矿石以浸染状为主,部分为斑点状构造。

隐爆角砾岩内的富矿体:富矿体赋存于隐爆角砾岩底部花岗斑岩冷凝收缩产生的虚脱空间带内。

典型矿体平面为环带状,剖面呈“锅底”状,分为三个带:外部为含石英晶簇的破碎带,是成矿后的产物,一般宽5~8米;中间含矿带,宽15~30米,不规则状,由棱角状蚀变岩和矿体组成,裂隙发育,赋存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富矿体上千个,规模大者25米,宽1~3米,深20米,铜品位达12%;内部蚀变带,由蚀变岩角砾组成,富矿团小且少。

该类矿石呈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许闪锌矿、白铁矿和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

矿物生成顺序是磁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方解石。

铜矿石铜平均品位0.4~1%,高者达7~12%,伴生元素金、银、铟、钴、锡、镓等均可综合利用。

矿物成分:黄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毒砂和闪锌矿,次为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磁铁矿,少量辉铋矿,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次为绢云母、高岭土、绿泥石等。

表生矿物褐铁矿、孔雀石、兰铜矿等。

化学成分:除了主要元素铜外,尚含有微量铅、锌、钼、铋、金、银、铟、钴、锡、镓等。

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它形晶结构、斑状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交代结构。

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胶状构造等。

矿石类型:含电气石型,黄铜矿~磁铁矿型,黄铜矿~毒砂型,黄铜矿~白铁矿型,含铜磁铁矿型,孔雀石~褐铁矿型矿石,以三、四类型为主。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等。

4.5.3 找矿前景分析1、探明资源储量根据吉林省2008年矿产储量表和相关资料记载,二密铜矿截止2008年累计探明的资源/储量为铜6.25万吨。

2、找矿前景分析二密火山盆地形成于龙岗变质杂岩基础上,叠加有多次活动的次火山-侵入岩,对形成金、铜矿产具较好的成矿条件。

二密铜矿生产主要以石英闪长岩体内外接触部位多次活动的原生裂隙带内充填(交代)型矿、火山岩围岩中微裂隙发育部位的细脉浸染型矿脉带,花岗斑岩内环形蚀变破碎体中充填型富矿脉,而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内微裂隙发育部位的浸染型矿染带和隐爆角砾(带)岩及蚀变花岗斑岩中细脉浸染型斑岩铜矿一直未能引起重视,矿区有6条矿染带,矿染带中黄铁矿染普遍,黄铜矿染以第一矿带为多,第三、第五矿染带中也有,因此可以考虑从研究第一矿染带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入手,有效评价低品位铜金矿的利用,寻找接替资源,重点要考虑头道沟-二道沟、东区北部与四道洋岔毗邻地段和花岗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带)等其它有望地段的找矿评价,同时要高度重视金、银等伴生有益组份的综合查定。

近年来,矿山在东区的西侧2.6km2中对少数物探异常进行了验证,发现了一些可喜的线索:在东区0米中段揭露5-2号异常时探获了面积为1200km2、平均品位为0.46%、以蚀变隐爆角砾岩为主体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初步证实了以隐爆角砾岩-斑岩型矿床(体)为主要目标的方向,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如能对矿区15-20km2相应开展大功率激发电位详查找矿和异常验证,则可望发现新的隐爆角砾岩体(筒、带),探获中大型的目标也完全有可能实现。

区内铜矿体中含有金、银,区域化探资料上也有大面积的金地球化学异常,如较多的分散流综合异常和重砂金、辰砂异常,所以对金银的找矿也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斑岩体附近及浸染体的独立金矿体的查定工作以及石英闪长岩内外接触带附近尚未开发利用的浸染体。

3、远景资源量预测根据矿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岩体和构造产出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等特征,结合矿区矿体赋存规律、探明资源储量和矿山开采情况,参考《吉林省东部山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产成矿预测报告》的预测结果,预测本区远景资源储量见表4-10。

表4-10 二密火山盆地区预测远景资源量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