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
《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1、多样朗读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析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再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的精析更好地体会诗的深层意蕴。
2、分小组讨论合作法:新课标倡导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合作互补,最后共同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和学法我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具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诗歌风格,新月派“三美”的主张2、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升鉴赏能力方法与途径1、通过诵读,体会本诗建筑美、音乐美2、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抓意象、品语言感知诗的绘画美3、通过比较、分析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情感与评价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母校依依惜别的深情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用歌曲、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品味本诗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通过诵读、点拨指导、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情感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指导学生通过鉴赏意象变换,品味诗歌语言,与常见离别诗作比较等方法来突破难点)四、教学准备1、网上下载背景图片,制作本人的范读视频2、利用图片、音乐、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录像设备五、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板书设计”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课前预习:1、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主要诗歌,本诗写作背景,康桥概况。
2、查字典预习生字词,试划出诗句节奏,找出每节诗的韵脚(设计意图)为准确理解诗歌打基础,并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第二板块:课堂教学激情导入(3分钟)——赏析诗歌(35分钟)——拓展延伸(2分钟)★激情导入(3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播放《再别康桥》歌曲和图片营造气氛,伴随音乐,教师以诗中名句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设计意图)柔美的音乐营造出淡淡忧愁的氛围,伴随教师恰当的导入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知人论世,了解渊源 (2分钟)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情况,重点了解康桥对他的深刻影响(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深厚感情。
★品析诗歌,鉴赏诗美(35分钟)(一)初读感知整体美1、教师范读诗歌视频(提前将自己声音录制下来,制成视频)(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背景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教师自己的诵读更能拉近师生距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生自读,引导其初步感悟这首诗的“美”3、师:这首诗美不美?美在哪?引出新诗“三美”概念。
(二)二读,鉴赏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1、新月派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建筑美诗节匀称,行列整齐,错落有致音乐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绘画美意象清新,色彩明丽,画面感强学生活动:分组分析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在本诗怎么表现的。
教师引导:1、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布局,诗节的分配,各句的排列,体会建筑式的美2、引导学生从各句的节拍,二四句的押韵,感悟诗歌音乐之美3、从意象的选择,色彩的描绘,画面的想象和联想等方面,总结绘画美这一艺术表现明确:建筑美:各节均为四行,各行排列整齐,第一节和第七节排列一致,字数相同,构成对称美音乐美:每句2到3个节拍,节奏明显,第二和第四行押韵,韵律和谐绘画美:“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意象的选择和描绘,给读者以美感。
点拨:艺术是相通的,启发学生在平时多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包办,只做点拨、纠正即可。
在这个环节学生发言,既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准确把握意象、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体现出合作互补,相互评价的教学理念(三)三读,品情感美(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1、让学生举若干离别诗的常见意象与本诗意象比较,明确本诗有愁绪(沉默的夏虫,康桥),但更多的是爱恋(绚丽的云彩,柔美的杨柳,可爱的水草,梦幻般的清潭,斑斓的星辉)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设计意图)比较阅读,理解本诗特点2、探究:情感从前到后是不是毫无变化?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出曲线教师点拨:通过分析意象的变换,品味语言,分析出诗人感情变化。
教师逐节指导诵读技巧、示范诵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诗感情变化的曲线图先来看第一节,一开始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踮着脚尖,犹如一阵清风飘然而至,又飘然而去,字里行间难掩其依依不舍之情。
这一节语调要轻柔舒缓,满怀深情。
(示范)。
第二节,作者将柳树比作新娘,大家想想,男子在想到或看到新娘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对,欣喜,音调要上扬;“荡漾”要顿开且有拖音,表现出在心头久久不能平静的,回味激荡的感觉。
(示范)第三节,“招摇”是逍遥自在的意思,要读出轻松自由的感觉,所以语调要轻快,“甘心”强调了对康河的依恋之情,要重读。
(示范)在作者的眼里,清潭已经不再是一潭水,已经幻化成了昔日那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他多么想沉醉其中不再醒来啊。
“彩虹似的梦”要顿开,读的轻缓,有一种沉醉的感觉。
(示范)第五节,面对昔日美好的梦想,诗人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他忍不住要去寻梦了,回来的时候,星辉斑斓,满载而归,整个情绪达到了高潮,这时候声音要响亮,声调要上扬,读出兴奋的感觉。
第六节,语调该怎么处理呢?对,低沉下来。
因为诗人从梦境忽然回到了现实,他的内心充满失落与惆怅。
现在我们把第五和第六节连起来读一遍,体会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示范)第七节的“悄悄的”与第一节的“轻轻的”首尾呼应,再次加深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这一节也要读的低沉舒缓。
(示范)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来全诗的一个感情变化的曲线图,(见板书设计二)从开始,依依不舍的伤感到情绪逐渐达到高潮,到最后又回到眼前,再次面对伤感离别的现实。
读的时候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声调和语气,表现出这种变化。
现在老师把这七节诗连起来读一遍。
示范(音乐)请一位学生读一遍,相机指导。
(四)四读,小结,回味美1、小结:用板书形式小结本诗的“美”(见板书设计三)总结明确: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充分品味了诗作优美的语言,秀美的画面,柔美的情感,掌握了诗歌赏析知人论世的方法,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最后,我们一起齐声朗读,再次回味这首诗的美。
2、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诗歌,回味美★课外延伸,彰显特长(2分钟)教师倡导: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用美的眼光发现美,美的心灵感悟美,美的语言表现美。
请选择恰当的景物,制作一段FLASH视频,自己配上抒情性语言,表达对校园或家乡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能力特长,进行课堂之外的训练,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作业,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堂之内的教学理念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第三板块板书设计三个板书,清新简洁,重点突出板书一板书二 1依依不舍2欣喜3依恋4沉醉5兴奋6失落7依依不舍感情基调首尾呼应板书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再别康桥徐志摩六、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