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但是却在短短几十年内,经济得到了告诉的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前列,这与它抓住时机、国内改革、注重发展人力资源、引进科技以及政府合理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字:日本战后改革科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人均年收入只有20美元。
战后初期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和能源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的心中,人们昏昏沉沉茫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就是在这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及“冷战”背景下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
1967~1968年又一举超过了英、法、德等三国,到197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197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
7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成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经济大国。
到了70年代末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它的黄金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跃居世界第二、三、四位,就经济实力而言,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了日本与美国、西欧三分天下的局面。
日本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传统的造船工业、汽车工业早已位列世界榜首。
高科技领域里,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取得巨大进展,大型电子计算机接连问世,小型电脑早已进入普通家庭,机器人也已在许多日本企业安家落户。
对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惊叹不已,称之为“奇迹”。
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善于抓住机遇利用外部条件(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
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
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
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2】。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
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
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
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
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
【3】(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战后,特别是“冷战”背景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虽然国际环境仍不太稳定,但是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两国相互牵制,不会出现大的动荡,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对和平而稳定的世界政治形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要求,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美日同盟、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及其对日本的大力扶植又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充分利用了资源能源供给充足的有利条件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实现了独立。
但是这些国家普遍都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完善的国内国民经济体系,为了振兴其国内经济,这些国家只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廉价向国际市场出售矿石、石油等资源。
这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五)其它有利因素的影响,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这些利好因素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善于抓住外部条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外部因素,现今,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也可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不动摇。
二、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
为了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保证日本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占领当局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这次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大,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其中,修改宪法、农地改革、解散财阀以及劳动、教育改革,是战后日本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修改《大日本帝国宪法》首先,整肃军国主义,修改《大日本帝国宪法》。
这是战后日本在政治方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修改宪法是也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首要成果。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的“钦定宪法”,它不但彻底剥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更成为后来日本历史上发生一切罪恶的渊薮和祸根。
而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和敦促下,日本天皇裕仁被迫发表了《人格宣言》,公开宣称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其后在1946年11月推出了一部新的宪法,即战后的《日本国宪法》。
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4】这表明日本的政治制度由“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独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改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等特权机构同时被废除,天皇能行使公布宪法修正案、法令、政令及条约和召集国会、解散议会等权力,但须得到内阁的建议与承方可行使。
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为此,解散全部军队(包括天皇专制主义的支柱军部),逮捕了140多名战犯;革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扩大公民的基本人权和政治自由及平等权利,鼓励民主组织与机构的建立。
并且把放弃战争明文列入宪法条款,这一非军事化条款可以说是日本新宪法的最大特色,它确立了日本走和平主义道路,使得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极小,仅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7%,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20%-40%之间,这使日本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二)农地改革作为日本战后在经济领域实行的最富有成效的农地改革,1946年10月,日本政府根据美国占领当局的指令,颁布《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修改法案》进行改革,农地改革法规定:(1)由国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农地和在村地主按户计算超过1町步(北海道为4町步)的出租农地,以及经营不善的自耕农超过3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的农地,国家将征购来的土地以一定的代价卖给佃农和有能力的经营者;(2)成立由地主、自耕农、佃农组成的市町村农地委员会,来具体推行农地改革;(3)残存的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25%,旱田不得超过15%【5】。
使明治维新后建立起来的寄生地主制改变为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使90%的耕地变为自耕地,这使日本农村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解散财阀解散财阀是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改革措施。
有垄断资本集团之称的财阀,又不同于欧美各国的垄断资本,它是德川时期的封建特权商人,在明治维新后与明治政权相结合,以血缘和家族为基础而形成。
这些家族通过持有的股票,在总公司和子公司间建立起主从关系的金字塔型所有制形式,从而控制着日本的经济命脉,左右着日本的政治生活,他们大都直接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生产,是支撑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的经济基础。
因此,要想从心理上和制度上破坏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必须解散财阀。
美国占领当局先后公布了《解散财阀令》、《禁止垄断法》等命令,解散了“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等大财阀,并撤消十大财阀主要成员财阀家族的职位。
具体过程分两段进行:前一阶段,解散作为财阀总公司的控股公司,消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
对三井、三菱总公司等83家财阀公司与岩崎、住友等10大财阀的56个财阀家族,勒令其交出手中的股票,导致83家公司和56家财阀家族交出价值达75.71亿日圆的股票。
交出的股票全部上缴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在社会上公开拍卖。
在拍卖大财阀股票的同时,勒令财阀家族和财阀所属公司领导人一律辞去公司的领导职务,并禁止他们在10年内重新任职。
此外,美国占领当局还勒令2500家战时的主要公司和银行领导人、大股东辞去职务。
后一阶段是分割大企业,禁止私人垄断,阻止被解散的财阀重新复活。
美国占领当局指令日本政府在1947年7月发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同年12月又发布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
这两个法律的基本内容都是禁止用卡特尔协定之类的形式进行垄断,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企业,在这些公司中,最后被处理的有80家大公司,其中被分割划小的公司有28家。
(四)劳动立法劳动立法是战后日本经济的第三项民主改革。
日本过去长期父道主义的奉行把企业主和劳动者束缚在相互的义务体系之中,企业内部的关系建立在近乎封建式的忠诚和正直的观念基础之上,压抑了进取与创新。
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下,日本花了三年时间制定了一个社会法,该法成为“世界最新型的社会法之一”。
在1946年至1947年间,采取了一个又一个措施,工人获得组织起来的权利,以便同他们的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工人的罢工权利也得到承认,一个为帮助解决劳工纠纷的全国仲裁委员会建立起来了。
新的立法还规定了劳动时间、加班时间的报酬、休假的权利和解雇的手续。
为此,1947年建立的劳工部负责贯彻这些规定。
(五)教育改革进行了打破天皇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改革。
日本历史上继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构成战后日本民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