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欣赏及中国花文化论文
20xx-20xx学年度
《花艺欣赏与中国花文化》
结业论文
学院:xxx学院
专业: 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
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
我国牡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
古有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
曾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
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它是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
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
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够富裕起来,牡丹,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追求。
它还是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的象征。
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
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
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
牡丹这种不畏权贵和恶势力的精神,倍受称赞。
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
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
除此以外,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目、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
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
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自古以来,诗人们就对荷花有特别的偏爱。
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都对荷花表达了无限的喜爱。
而在现代社会,荷花又被译化成和平的象征。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
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是“荷(和)为贵”。
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扬和平文化、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
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
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今江苏吴县)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
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
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
湖南就是中国最大的荷花生产基地。
每逢仲夏,采莲的男女,泛着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那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多么美妙。
至
于旅游赏荷的去处就更多了。
诸如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庆七星岩等都可看到连片荷花的芳容。
昔日曾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济宁微山湖竟有10万亩野生荷花的壮丽景观,年年花繁叶茂,吸引无数游人。
真可谓“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了。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菊花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
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
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
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
深受中华儿女所喜爱。
深秋赏菊,早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缔造了丰富菊花文化。
菊花形态优美、变幻无穷,色彩绚丽、温润生辉,菊香清淡、幽雅高洁。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雅士名流对菊花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列,又显示出了恬然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
因此,菊花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有“芳董百草,色艳群英”的美誉。
晋朝陶渊明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
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
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此家菊出现后,其引种栽培得到了推广。
南北朝的陶弘景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
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
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
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
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
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
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然而在封建社会,正直高洁的文人是难有作为的,正所谓自古文人多磨难。
所以,古代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贤人君子,经常借梅兰竹菊来自喻本身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感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就对菊花更是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列,又显示出了恬然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
这虽然是其自身的本性使然,但更要归功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久而久之,人们由菊花中感悟到的这种品格,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菊花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着三千年的栽培历史。
它贯穿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早已和中华民族紧密融合在一起,被中华儿女吟咏歌颂,被观赏,被食用,被药用,深受中华儿女所喜爱,缔造了丰富多彩的菊花文化。
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强暴、傲然不屈而又恬然自处、淡泊清华的高尚品格正是中华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在中国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中,各色花卉千姿百态,娇媚绽放。
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体现。
也是因为古代文人墨客对花的特别青睐,使得花有了更加深刻的象征含义。
在现代社会,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花卉的重要性,人们与花为友,陶冶情操,是生活之花更加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