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比较研究
&*( “ 。对这 做的分析, 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 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原料和生产资料的部门, 以及使用它产品的部门扩大的角度, 还有 从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分工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部门的角度, 进行了分析。甚至, 马克思还提出机器和 大工业的发展引起非生产劳动的增加。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对失业产生的影 响, 也要看到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对就业具有的另外意义。 其次,资本主义失业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作用使失业成为一种现实的经济现象。马克思对此 “ 的分析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 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
&’( 这一点, 是我们过去认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所着力强调 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的。事实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性质的认识, 还有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不仅把失业看作是资本主 义制度的产物, 而且还把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 并不是一有资本主义生 “ 产方式就产生失业, 在简单协作, 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 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 少是偶然的现象。而机器, 除了下面要谈的少数例外, 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挥作
&)( 。 因此, 马 用。 因此, 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 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克思把资本主义失业看作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 关于资本主义失业的原因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失业的原因时, 是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线索的。首先, 资本主义失业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失业并不是一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就产生了。相 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形式下,对工人需求呈现的是一个迅速增长的态势。正如马克思所说 的:“ 数量较多的工人受同一资本指挥,既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自然起点。反过 来,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现在, 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 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 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 要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 就必须进一步
一、 两种就业理论的不同背景及分析路径
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背景。 马克思就业理论形成于 ’& 世纪 #% 年代, 但是该理论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发生的失业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生产方 式,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有过非常细致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开始, 正如马克思所讲
’() 。尽管以上的论述 又会抑制工人阶级的增长。这样一来, 就又出现劳动供不应求、 工资提高等等情况”
涉及了劳动就业的问题, 但是在实质上, 古典经济学否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失业, 或者说出现长 期的失业。既然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失业, 那么就没有必要发展一种失业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古典和新古典阶段没有独立的就业理论。 而真正的就业理论是在 $%"%—$%&& 年的资 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之所以把这次危机作为西方就业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因为这次危 机彻底打破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坚持的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失业,或者即使发生失业也可以由资 本主义经济运行自行解决的信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出现的大量且长期的失业,使经济学家不能不 面对这个问题, 并加以理论分析, 形成一个用以解释失业发生和治理失业现象的理论范式。 从以上对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不同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不仅关注的资本主义发 展阶段不同,而且更主要的是它们关注的资本主义层次不同。马克思就业理论根据的是反映资本主义 本质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内容,而西方就业理论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现象。而这种不同 背景决定了它们分析就业问题时所走的是不同的路径。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时,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资本主义制度 的性质来分析的, 即资本主义失业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成并演变的, 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规律所 起的作用是加深了失业发生的程度。 进一步地归结, 马克思是在生产领域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 西 方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时, 是依据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来分析的, 即资本主义失业是因 为经济运行中出现失衡, 而这种失衡或者是价格的问题, 或者是由需求引起。很明显, 西方经济学是在 交换领域研究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这种不同的分析路径,决定了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就业理论是 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 之所以会如此, 是因为无论是简单协作, 还是工场手工业, 它 增加工人人数, 而且只能按倍数来增加” 。
们都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又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和赚钱, 因此,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个发展阶段上, 不仅不会发生失业, 而且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资本 主义失业发生是以机器和大工业为基础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发生 了质的变化。生产机构从以劳动力为起点转变为以劳动资料为起点。这一变化为工人失业奠定了物质 基础。生产方式的这一变化, 不仅使工人成为生产的附属, 而且使劳动的供给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这 更加强了失业发生的可能性。但是, 在理解失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时, 一定要注意马克思另外所
经济学家
……
!""#$ %
马克思就业理论 与西方就业理论比较研究
!乔 榛
(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
对中国失业的研究已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而寻求理论支持则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检 索就业理论的资料, 可以发现最有代表性的就业理论是马克思就业理论和西方就业理论。因此, 对这 两种就业理论加以比较, 理解它们形成的不同背景和分析路径, 对比它们不同的内容体系, 可以发现它 们其实发掘的只是失业的一个方面, 遵循的是失业发生、 发展的一条路径。因此, 在比较中更全面地理 解失业, 并且可以为研究我国的失业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就业理论; 西方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比较
& $+ ( 。也就是说, 是资本主义制 能够自由地活动, 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
度使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过去,我们理解这个观点时集中在资本家追求剩余 ! "# !
!"#$#%&’(
……
!""#$ %
价值的绝对规律, 进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一个时刻,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 杠杆这样一种逻辑的演绎。资本家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 必须要进行资本积累, 而资本积累引起的是资 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因此可以用于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 结果是相对过剩人口的 产生。其实, 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逻辑过程时还有一个可以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作用的更为深刻的论述, 即 “ 可变资本的增长是劳动增加的指数, 而不是就业工人增加的指数。每一个资本家的绝对利益在于, 从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人们在谈到就业理论时往往想到的是西方就业理论。因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可以发现不同发展 阶段的就业理论,相反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关于就业的分析并没有被独立成为一种理论。但实际的情况 并非如此, 马克思经济学对就业所做的分析非常丰富, 足以概括为一种独立的就业理论。基于这样的认 识, 笔者试图把它与西方就业理论对照起来加以比较。
/’0 的, 这种 “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 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0 “ 的劳动形式, 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
工场手工业的形式, 这种形式又是以分工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 而且在生产中表现出的是 “ 一个以人
$ %" & 。 果撇开这些形式不说, 那么,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 流动的形式、 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对于马克思归纳的失业形式,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些形式本身, 而对这些形式反映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的 背景, 关心的并不多。如果我们要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形式的分析, 那么对这种背景的解读是非 常重要的。第一,马克思为什么没有采用失业的概念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失去工作和不能得 到工作的现象, 而是使用相对过剩人口这个概念。主要的原因就是, 马克思使用相对过剩人口是为了反 映失业具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因此他把相对过剩人口概括为 “ 同当前资本增殖的需求相比的过
二、 两种就业理论的不同内容体系
就业理论一般都要涉及失业的性质、 原因、 形式以及治理等内容。因此, 比较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 方就业理论也就是要看在这几个方面它们各自的观点。 ( 一)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 "# !
经济学家
……
!""#$ %
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研究失业问题的, 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就成为马克思 分析失业问题的基础。包括对资本主义失业的一系列认识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 关于资本主义失业的性质 “ 马克思把失业看作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的现象。正如他所言: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 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 甚至
!"#$#%&’( 理论。
……
!""#$ %
西方就业理论较马克思就业理论来说, 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 但是其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这 并不是因为失业问题本身对两种就业理论来说有什么不同。事实上, 不论是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还是西 方的就业理论,它们关注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而之所以面对同一个问题却形成了不同的就业 理论,主要是因为它们研究的背景不同。马克思就业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 个深刻的背景下研究资本主义失业的, 而西方就业理论则是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 $%"%—$%&& 年资本 主义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形成的。这样说可能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人们很容易在这之前的西方经济学 理论中发现一些关于就业的思想。例如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就有工资变动与劳动市场相关的论述,这被 “ 马克思称为经济学的教条。按照这个教条, 工资因资本的积累而提高。工资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 地增加, 这种增加一直持续到劳动市场充斥, 因而资本同工人的供给比较相对不足时为止。工资下降, 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资的下降, 工人人口逐渐减少, 以致资本同工人人口比较又相对过剩了, 或 者象另一些人所说的那样, 工资的降低和对工人剥削的相应提高, 会重新加速积累, 而与此同时, 低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