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25
化工安全技术

(2)复杂分解的爆炸物 这类物质包括各种含氧炸药,其危险性较简单分 解的爆炸物稍小。含氧炸药在发生爆炸时伴有燃 烧反应,燃烧所需的氧由物质本身分解供给。如 苦味酸、TNT、烟花爆竹等都属于此类。
26
化工安全技术

3)可燃性混合物 是指由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所 有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组成 的混合物均属此类。

3) 对雷电侵入波应采用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 器、保护间隙避雷器、进户线接地等保护装置, 预防电气设备因雷电侵入波影响造成过电压,避 免击毁设备,防止火灾爆炸事故,保证电气设备 的正常运行。
46
化工安全技术
2、防静电火花的主要对策


1)采用导电体接地消除静电。 2)在爆炸危险场所,可向地面洒水或喷水蒸气等, 通过增湿法防止电介质物料带静电。 3)绝缘体(如塑料、橡胶)中加入抗静电剂,使其增 加吸湿性或离子性而变成导电体,再通过接地消 除静电。
23
化工安全技术
③爆轰 物质爆炸的燃烧速度为每秒1000~7000m。爆轰 时的特点是突然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 “冲击波”。
24
化工安全技术
2、化学性爆炸物质 依照爆炸时所进行的化学变 化,化学性爆炸物质可分为 以下几种:

1)简单分解的爆炸物 这类物质在爆炸时分解为元 素,并在分解为元素的反应 过程中产生热量。
27
化工安全技术
3、常见爆炸类型

1)气体爆炸 ①纯组元气体分解爆炸 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气体 分解时可以产生相当数量 的热量。
28
化工安全技术
②混合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而 后点燃,在这样的条件下,气体的燃烧就有可能 达到爆炸的程度。这时的气体或蒸汽与空气的混 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18
化工安全技术
表 某些可燃气体的热值
19
化工安全技术
二、爆炸的基础知识
爆炸
指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 能量的现象。
20
化工安全技术
1、爆炸的分类

1)按爆炸能量来源分 a. 物理爆炸 指由物理因素(如温度、 体积、压力)变化而引起 的爆炸现象。
21
化工安全技术
b. 化学性爆炸
2
化工安全技术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质 凡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 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可 称为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 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 。
3
化工安全技术

(2)助燃物质 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 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 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
40
化工安全技术
4、焊割作业金属熔渣
在动火焊接检修设备时,应办理动火证。动火前 应撤除或遮盖焊接点下方和周围的可燃物品和设 备,以防焊接飞散出的熔渣点燃可燃物。
41
化工安全技术
5、照明灯 在有易燃物品的场所,照明灯下方不应堆放易燃 物品;在散发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气的场所,应选 用防爆照明灯具。
对高温物体的常见控制对策

1、铁皮烟囱 应避免烟囱靠近可燃物,烟囱通过可燃材料时应 用耐火材料隔离。
38
化工安全技术
2、发动机排气管
在汽车进入棉、麻、纸张、粉尘等易燃物品储 存场所时,应保证路面清洁,防止排气管高温 表面点燃易燃物品。
39
化工安全技术
3、烟头
在储运或加工易燃物品的场所,应采取有效的管 理措施,设置"禁止吸烟"安全标志,严防有人吸 烟,乱扔烟头。
13
化工安全技术
管道中气体的燃烧速率与管径有关。当管径小于 某个小的量值时,火焰在管中不传播。若管径大 于这个小的量值,火焰传播速率随管径的增加而 增加,但当管径增加到某个量值时,火焰传播速 率便不再增加,此时即为最大燃烧速率。 表 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火焰传播速度
14
化工安全技术

b. 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燃烧速率取决于液体的蒸发。
42
化工安全技术
三、电火花及其控制对策
常见的电火花有:电气开关开启或关闭时发出的 火花、短路火花、漏电火花、接触不良火花、继 电器接点开闭时发出的火花、电动机整流子或滑 环等器件上接点开闭时发出的火花、过负荷或短 路时保险丝熔断产生的火花、电焊时的电弧、雷 击电弧、静电放电火花等。
43
化工安全技术
15
化工安全技术
表 不同液体的燃烧速率
16
化工安全技术
c. 固体的燃烧速率 固体燃烧速率,一般要小于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 不同固体物质的燃烧速率有很大差异。
17
化工安全技术

3)热值 指单位质量的可燃物质在完全烧尽时所放出的热量。 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 及爆炸力等均与物质的热值有关。
9
化工安全技术

3)、可燃固体燃烧
a. 火焰型燃烧 固体燃烧一般有火 焰产生,故又称火 焰型燃烧。 b. 表面燃烧 当可燃固体燃烧到 最后,分解不出可 燃气体时,就剩下 炭,此时没有可见 火焰,燃烧转为表 面燃烧或叫均热型 燃烧。
10
化工安全技术
b. 表面燃烧 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 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就剩 下炭,此时没有可见火焰, 燃烧转为表面燃烧或叫均热 型燃烧。
29
化工安全技术


(2)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是粉尘粒子表面 和氧作用的结果。 (3)熔盐池爆炸 大多是由于管理和操作人 员对熔盐池的潜在危险疏 于认识引起的。机械故障、 人员失误、或者两者的复 合作用,都有可能导致熔 盐池爆炸。
30
化工安全技术
第二节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一、生产和贮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化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为五类:甲、乙、 丙、丁、戊。 生产或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是确定建构 筑物的耐火等级、布置工艺装置、选择电气设备 类型以及采取防火防爆措施的重要依据。
47
化工安全技术
3、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及标志
48
化工安全技术
四、静电及其控制对策
1、静电引发火灾和爆炸的条件:

(1)空间有爆炸混合物存在; (2)有产生静电的工艺条件或操作过程; (3)静电得以积累并达到相当程度,以使介质间的 局部电场被击穿; (4)静电放电火花能量达到爆炸混合物的最小点燃 能量。
4
化工安全技术

(3)点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 能源均可称之为点火源。 常见的点火源有明火、电 火花、炽热物体等。
5
化工安全技术
注意: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导致燃烧必要非充分 条件。上述“三要素”同时存在,燃烧能否实现, 还要看是否满足量上的要求。在燃烧过程中,当 “三要素”的量发生改变时,也会使燃烧速度改 变甚至停止燃烧。
35
化工安全技术
2、维修用火的控制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 业,必须进行切割或焊割作业时,应严格执行动 火安全规定。
36
化工安全技术
二、高温物体及其控制对策
所谓高温物体一般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向可燃物传 递热量,能够导致可燃物着火的具有较高温度的 物体。
37
化工安全技术
49
化工安全技术
2、静电控制

间接措施
消除周围环境的爆炸危险性是通常采用的防爆措 施,用不可燃介质取代易燃介质,并改善加强通 风条件,以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或者充填 不活泼气体,以降低含氧量等措施。
50
化工安全技术

丙 丁

32
化工安全技术
二、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
表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
类别 1 特征
有可燃气体或易燃 液体蒸汽爆炸危险 的场所
分级
0区 1区
特征
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但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 场所 不正常情况下整个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能性较小的场所
31
化工安全技术

类别 甲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
特征
闪点<28℃的易燃液体;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 化即能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 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无机 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 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在压力容器内物质本身温度超过自燃点的生产。 28℃<闪点<60℃的易燃、可燃液体;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助燃气体和不属于甲 类的氧化剂;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 的可燃纤维或粉尘,闪点≥ 60℃的液体雾滴。 闪点≥ 60℃的易燃液体;可燃固体。 对非燃烧物质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辐射热、火花、火焰的生产;用气 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做其他用的生产;常温下使用或加工 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
指使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同时产生大 量气体和能量而引起的爆炸现象。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 了质的变化。
22
化工安全技术
2)按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分
①轻爆 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数米,爆炸时无多 大破坏力,声响也不大。 ②爆炸 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数十几米至数百米, 爆炸时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 力,有震耳的声响。
6
化工安全技术
3、燃烧过程
7
化工安全技术

1)、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