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
放马山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测量技术设计书
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
二00八年三月
单位负责人:叶祥玲
测区负责人:朱永成
编写人:曾义赵重源熊永喜审查人:艾有成朱永成
提交单位: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提交时间:二○○八年三月
一、测区范围及概况
湖北省荆门市放马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位于钟祥市胡集镇和双河镇范围内。
堪查范围东径:112°15′38〃-112°18′45〃,北纬31°23′50〃-30°24′39〃,海拔高程在85-408.4米之间,堪查范围约11.9平方公里。
勘查范围内主要有丘陵及建筑用地和部分农用地,地势较复杂,植被茂盛,交通不便,通视条件差,给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作业依据
2.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2.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
2.4、《中、短程光电测距测量规范》GB/T 16818—1997
2.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2.6、《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三、坐标系统
3.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
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L0=111°,横坐标加500Km。
3.2、高程系统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统。
四、首级控制测量
4.1、首级控制点布网原则
经野外踏勘选点,在勘查区范围内布设工程四等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网。
该网由林场、莲花鞍和狼头山三个已知国家四等控制点和6个GPS控制点组成网状图形,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1-3公里。
点位布设见下图。
控制点标石的制作及埋设要求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控制网观测采用GPS作业方法。
4.2、GPS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本次GPS控制测量按工程GPS四等精度要求施测,GPS控制网采用静态作业模式。
静态测量仪器采用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
GPS测量解算及平差软件采用南方后处理软件GPS Pro 4.0.进行后处理及基线解算和坐标平差计算。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
4.3、观测准备
GPS接收机在开始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具体要求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
GPS天线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顾及地磁偏角修正后,其定位误差应不大于±5°。
4.4、GPS观测作业要求
观测员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进行观测作业。
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联结无误后方可开机。
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和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名、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需随时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星健康状况、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变化、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手薄的备注栏内,并及时报告组长。
每时段观测前、后,应于不同方向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不能使用对讲机或手机通话。
一时段观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仰角限值;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健。
4.5、外业成果记录
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认真细致,字迹清晰、工整、美观。
各观测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开刀和涂改,不得转抄和追记,如有读、记错误,可整齐划掉,将正确数据写在上面并注明原因。
其中天线高、气象读数等原始记录不得连环涂改。
外业观测中接收机内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成一式两份,并在外存储介质外面适当处制贴标签,注明网区名、点名、点号、观测单元、时段号、文件名、采集日期、测量手薄编号等。
两份存储介质应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资料箱内或电脑硬盘中。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卸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删改和编辑。
4.6、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起算坐标系采用WGS-84坐标系。
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式,基线处理采用广播星历,双差固定解。
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
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元素模型。
4.7、外业数据质量检验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σ22≤ds 。
式中:σ—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的精度。
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σn Wx 3≤,σn Wy 3≤,σn Wz 3≤,σn Ws 33≤
式中:n —闭合边环边数,σ—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的精度。
222Wz Wy Wx Ws ++=
4.8、重测和补测
未按施测方案要求,外业缺测、漏测或数据处理后,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规定时,有关成果应及时补测。
对需补测或重测的观测时段或基线,要具体分析原因,尽量安排一起进行同步观测。
补测或重测的分析应写入数据处理报告。
4.9、GPS 网平差
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以三维基准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 —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
基线分量和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式:
V △x ≤3σ,V △y ≤3σ,V △z ≤3σ
否则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的基线存在粗差,应在平差中采用软件提供的自动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直至上式满足。
然后在北
京54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最后进行高程拟合。
五、图根(勘探工程)点布设
图根点则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之上采用RTK方式加密,布设原则主要根据地形和勘探线进行布设,主要满足1:5000地形测量和矿区工程测量。
布设时按2个互相通视的点为一组进行,以便于用全站仪进行后续工程测量和地形测量设站时后视定向。
作业时采用对中整平,采集数据不少于10秒钟。
每一个图根点需在同一参考站上独立测量两次,较差小于2cm后取中数作为该点最后成果。
勘探工程点的埋设按勘查项目的要求,在每条勘探线两端点和中间附近,以及布勘探工程附近布设永久标志。
所用材料:钢筋头50-70厘米长,埋入地面下,用水泥混凝土固定或用内燃机浅孔凿岩机钻孔后用水泥混凝土固定,露出地面2毫米,在顶部标刻“十”字,并在点的外围刻出点的等级和编号,在地面上用红油漆涂明。
其它地方则用临时标志,用长约30-50厘米长的圆形或方形木桩,顶部用铁钉标明中心位置,并在附近作好标记。
六、勘探线测设及1:5000地形测量
6.1勘探线测设
以首级GPS控制点作为参考站,根据勘探线的设计坐标在实地用动态GPS RTK作业方法放样所有的端点坐标,并在每一条勘探线中间附近位置进行加密。
6.2 1:5000地形测量
1、图幅规格与精度要求
采用全站仪、GPS RTK全野外数字化成图方法,50cm×50cm 正方形分幅,等高距2.5米,高程注记到分米。
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5米,特殊困难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35米。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1.0米,特殊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0米。
2、地形图的主要内容
平面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工矿地物、水系、土质与植被、电力管线设施、道路、地理名称注记、已有地质工程点等。
七、作业组织及实施
参与作业人员:测绘工程师6人,测量技术人员12人;
仪器设备:6台GPS接收机,5台拓普康全站仪,电钻一台;
其它:两台工作用车。
控制点测量15天完成,工程测量及1:5000地形测量25天完成,成图及资料整理10天完成,总工期50天。
八、资料整理和上交
8.1、原始记录手簿,如是电子手簿,需有当天的备份资料。
8.2、计算过程资料。
8.3、控制点成果表编制成册。
8.4、点之记。
8.5、控制网略图。
8.6、技术总结(含自查报告)。
上述资料需同时提供电子文本1套。
九、质量检查与控制
9.1、作业者对刻、埋石及观测计算成果进行100%自查;
9.2、技术中心检查过程检查30%;成果校核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