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内容: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竹林的故事》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了解《红楼梦》第三十回里人物的命运及人物的个性。
2. 鉴赏《红楼梦》刻画人物细腻周到的表现手法。
通过讲解《竹林的故事》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三姑娘的形象分析
2. 诗化小说的特征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 曹雪芹(1715~1763)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先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 废名(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和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于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于北大国文系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 1967年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废名可谓是楚地的一个奇才。文学史家易竹贤先生在为《废名年谱》作的序言中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不算多,却极具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有珍奇的精品,耐人咀嚼寻味。”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就曾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有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当代学者杨义认为,废名虽然算不上“大家”,但“我们应该说:废名的名字是不应该废的。”文学评论家格非则认为:“研究中国现代的抒情小说,废名是不可或缺的。”老作家汪曾祺1996年曾断言:“废名的价值的被认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真正被肯定,恐怕还得再过二十年。”废名在文体建构、叙事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资源之一。废名文学创作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及个性化色彩,在文学史上无疑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废名先生教我们大一国文。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废名先生一开头就说:‘我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理解比鲁迅自己深刻得多。’这话使我大吃一惊,于是不得不仔细听他讲了。”废名的“特立独行”还有不少的轶事,如用毛笔答英文试题,参禅入定胜过出家和尚等等。
四. 课文分析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1. 情节分析
㈠宝玉和黛玉拌嘴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因又撑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⑴暗示宝玉的结局
⑵引出第四段的两个细节
▲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
▲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擦。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
㈡宝钗借扇双敲
▲ “一敲”后面有练习,不重复了。
▲ 二敲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㈢宝玉——金钏儿——王夫人
㈣龄官——贾蔷
㈤ 宝玉——袭人 2. 总结人物个性
⑴黛玉的美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她在叛逆这一点和宝玉有共同语言,才女多情,嘴虽厉害,但性情真诚。
⑵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姻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
⑶金钏儿
烈女。王夫人不责备自己儿子的少爷恶习,反怪金钏儿教坏了爷们,并立时叫来金钏儿母亲,把女儿领回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愤而跳井自杀。
⑷龄官
痴女。一个贾府里的小小戏子。
先看一下龄官的第一次亮相,那还是元妃省亲时,龄官因为一曲唱的精妙的戏文被元妃赏识,赐予了些许财物,龄官不卑不亢地接了,没有丝毫欣喜若狂的疯癫,有的只是浮云野鹤的淡然自若,仿佛一切所谓的风流富贵都和己无关,相比之下,贾蔷的行径就只能用“低三下四”、“受宠若惊”来形容了,而当元妃点名要再唱一曲时,贾蔷迫不及待地应下《袅晴丝》,龄官却认为此戏非她之所钟爱,非她之角,果断而坚定地要求换曲,其不为权贵所动之节,确值得拊掌赞叹。
第二出,或许因为贾蔷对龄官有所心意,龄官芳心从始至终便只系在贾蔷一人身上,书中并无其变节移情之描写,而在“龄官画蔷痴迷及局外”一回中,她少女情窦初开的美丽情感更是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书中写道,宝玉于偶然间发现一个丫头在地上伏着写字,开始以为有人欲效黛玉葬花,正想加以讥讽,却见小丫头眉目间隐约有黛玉之姿,遂不敢造次在旁静观,只见那龄官一个人在花间,反反复复地写着贾蔷之名“蔷”字,他哪里晓得,在那蔷薇花丛纷繁的绿叶落红下,是怎样一颗纯洁的心灵在声声呼唤着自己的爱情,以至宝玉在旁观候多时龄官都未曾察觉,或许龄官的心底,只保留着贾蔷的位置,但是她又应该明白自己和他的距离,于是只好一个人在这少人经过的花下篱旁痴痴地写着心上人的名字。
龄官出场的第三回是宝玉无聊之时,去梨香院寻她唱曲,宝玉素闻龄官戏文之名,想请唱上一支,她却一口回绝了,理由是嗓子不舒服,其实哪里是身体之虞啊!是她不想为宝玉唱罢了,从她对宝玉冷淡的反应也能略知一二,引得宝玉心里竟忖道:素日里还没有人这般对我的!宝玉作为贾府里最为娇宠的少爷,平日里身边也的确围绕着众多花花草草,花红柳绿间,唯有龄官敢这样对他,其实他哪里知道,龄官的心里,早已暗许贾蔷而心无他人了。如此一位守节情不移的少女,依稀让我们看见许多爱情故事的身影。让人不觉心驰神往。
龄官在《红楼梦》里的最后一次描写也是最精彩的一次,贾蔷买了个金丝小雀来逗病中的龄官开心,众女孩见了小雀都不住赞好,一时间赞誉声弥漫,引得贾蔷也有点飘飘然,以为定可博龄官欢心,谁知龄官却是把他骂了回去,她骂贾蔷,骂他把她的自由统统剥夺了不算,还买来这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来寻她开心,龄官表面上是在骂贾蔷买雀,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和遭遇而无助地呐喊,是啊,她自幼被卖入戏院供看客玩乐,后又被购入贾府,被主子们当做物事一样拘禁在这大观园里,整日看主子们的兴趣心情度日,她没有资格拥有、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没有资格去享受自己的青春,甚至没有自由去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她不会真正地骂贾蔷,因为他毕竟是她少女情意的全副寄托,但是她也恨,恨她面前的这个男人如此没有风骨,只懂得一味博他人欢笑,丧失了自己作为男人最起码的尊严和理想。
⑸袭人
《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它是一组一组的,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哪个地方呢?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如果说,袭人像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那么晴雯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你可以一眼把她看得非常清楚。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而袭人逆来顺受,办事稳妥,温柔可人,得到主子的好感,被主子定为是宝玉的妾。
后来贾家被抄家,袭人应该也被抓了,然后和贾府的其他丫头、下人一起被卖了。但比较走运的是,她被蒋玉涵碰到,并买了出来,蒋玉涵是贾宝玉的朋友,以前他赠给贾宝玉的一条汗巾,袭人也曾替贾宝玉收藏过,那应该就是他们缘分的伏笔。现在袭人落难,他们终于有缘相遇,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贾府的众多丫鬟中,袭人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
《竹林的故事》
1925年发表。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作品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
1. 主题: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2. 人物分析: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小说中的诗情几乎都集中在主人公三姑娘身上,使得她那在文字中显现的身影云淡风清。缄默的三姑娘、寂静的竹林背景,以及“我”行云流水的叙述,把《二十四诗品》中关于“冲淡”的描述进一步具体化了。记得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和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四言体诗正是解读《竹林的故事》的一组密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饮之太和,独鹤和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