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中河口中学赵斌有人说:“赏识太多,孩子容易骄傲,会输不起;批评太多,孩子会缺乏自信。

”那么,到底是赏识教育好,还是挫折教育好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赏识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

那么,什么是赏识教育呢?我认为赏识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赞美,而是赏识孩子的爱心,赏识孩子的进步,赏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赏识孩子抗挫折能力,赏识孩子的理财能力等。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真诚地去赞美。

毕竟人人都喜欢赞美,都喜欢自己被看重。

现在的教育界正兴起“赏识教育”之风,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名叫周弘的父亲把自己高度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留美硕士的缘故。

据说,在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有人称赞它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周弘被喻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赏识教育”的倡导者。

挫折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作中经受磨练,以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应付挫折能力的教育。

挫折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打骂。

简单的批评和打骂,只会使家长和孩子产生心里沟通障碍,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心,为了逃避打骂,孩子可能说假话,甚至形成自闭,再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忧郁等心理问题。

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杀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说,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两者并不矛盾,都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缺一不可的。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

近年来,关于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作为家长,我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方法缺一不可。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严父出好子”的教育观念,即所谓的挫折教育。

而近来年,由于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几代人围着一个人转,“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更加谈不上打骂孩子,倒是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毫不吝啬夸赞之辞。

于是乎,所谓的赏识教育便更加易于家长们接受。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其优势所在。

下面这个实例让我感到赏识教育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一天上早读课的铃响了,同学们像一群小鸟,高高兴兴地叫嚷着,迅速进入教室开始早读。

我来到教学楼前,欣赏着那一张张兴奋的脸。

他们在奔跑中,还不忘喋喋不休地交流着,分享着自己的快乐。

又过了十几分钟,我正准备走进办公室,我看见我们班的贵成同学正慢悠悠地从大门口朝教室走来,边走还边吃着手里的东西,我一看这,火气“噌”的一下就蹿到了胸口──又是他!这个学生可真让我头疼:成绩一塌糊涂,贪玩,经常性迟到、上网……我已经教育过他很多次了,就是没有改进。

我非常生气,但我还是平静下来:为什么?为什么这孩子就是改不掉坏毛病呢?难道是我每次教训他,让他麻木不仁了?看来我这次不能这样教训他!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新想法,今天我来换个方式对他,看看效果怎样。

贵成正吃得不亦乐乎。

我走上前说:“贵成,你在干吗?”贵成慌乱地停下来,马山把零食藏起来,看了一眼我,又连忙垂下头,局促不安地搓着手。

他显然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我真的可以想象到我以前在处理这类贪玩孩子的一般态度,盘算着怎么说。

“你的闹钟坏了吧,才起来晚了。

”我一边专注地看着贵成,和颜悦色地说。

贵成有些茫然。

其实,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但我已经有些感动,因为我毕竟没有“火冒三丈”。

一个孩子的自尊得以保护,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老师如果此时向他指出所犯的错误,并要求其以后改正,在我看来也无可厚非)“以后要注意,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要及时回教室。

”我嘱咐他。

“贵成,我猜你一定不是故意的。

”我带着十分肯定的语调,和气地盯着贵成说,“否则,你一定不会迟到。

”我又一次呆住了,心底里蓦地涌起一种温暖。

一种令人一生追求却又不期而遇的温暖。

他思考了片刻,没说话,只是咬着嘴唇,点了点头。

“去吧,别耽误了课。

” 我轻轻拍了拍贵成的肩膀,“告诉英语老师,我找你谈话而迟到了。

”。

他立刻兴高采烈地跑回了教室。

我从他身后看到他很高兴,但我又明显感受到那高兴的表情中包蕴了很多东西。

看着消失在教室们口的贵成,我想他今后相同的错误可能还会犯。

但是,在尊重和宽容受教育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尊重和宽容一定会象种子一样深深生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温和地对他说:“老师这一次想请你帮忙,你能不能答应?”因为这时我已经开始换种方式对他,所以我的心很平静,反而是他一楞,看了我好半天,才慢慢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现在,冬天快到了,早读迟到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我发现你这一个星期从来没有迟到过,我想请你在我们班上跟同学介绍介绍你的经验,行吗?”他听说是这事,马上留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说:“可以!”这一周的班会课上,他高兴地向班里同学介绍了他是如何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自己怎样早起的好方法,还为同学们说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非常的惊讶。

在班里,我好好夸奖了他一番,我看到他的脸上展现出了骄傲的笑容。

真是想象不到,我没有狠狠批评他,反倒有想象不到的收获。

到后来我才了解到,贵成的爸妈早就离婚了,他们都外出打工了,不愿带孩子,是奶奶把他从小养到大,他有相当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平时还可以照顾奶奶呢!他之所以每次捣乱,是因为想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多关注他……我的心里突然难受了起来,让愧疚和后悔占满了,为什么我以前就没有更多了解了解这个学生呢?后来,这个学生成了我们班上表现最好的后进生之一。

经过这个事情,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不到位。

有时候仅凭表面上的、课堂上的,以教师的观点去认识学生是不行的,是很难真正的了解学生的。

要多深入到同学们中去了解,多和父母联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是这个学生让我明白了,教师工作更需要的是认真和耐心,还有真正的爱心。

教师就是同学们在学校的父母,必须知道同学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当我们面对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学生,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突发事件,让我们放下一种平时无法放下的态度。

让我们的理智战胜情感,我们就会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就会收获欣喜和成功。

社会学家认为,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能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

自古以来人们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有“头悬梁,椎刺股”的故事激励着在求学路上艰苦跋涉的人们。

事实上,想要超出常人,不付出超常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挫折教育的精髓就在于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而赏识教育提倡鼓励和表扬孩子,它认为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

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这是人的本性。

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马上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赏识教育还体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去培养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然而,人们常说“物极必反”。

当挫折教育变为“惩罚”教育,或是一味地严厉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学习和生活,实际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完成不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冷静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帮他找出问题的症结,而只是一味地苛求孩子,冷酷地呵斥孩子,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心灵里收获的只会是痛苦、自卑甚至怨恨,一个有着这样心态的孩子难道还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吗?同样,当赏识教育变为一味地说好话,对孩子百依百顺,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很显然,这样的孩子只听得进好话,听不得不同意见。

而人生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最终独自面对生活时,他可能因为缺乏夸奖而失落,面对善意或恶意的批评而无法释怀,整天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苦自赏,无法接受“强中更有强中手”的事实。

这样的孩子同样不能拥有一个健康惬意的人生。

一个真正成功幸福的人生,必定是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完美结合的产物。

这两种教育方法是和谐统一的,而绝不是对立的。

在如今的和平幸福年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养尊处优,甚至不知“吃苦”为何物。

这时家长千万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经受挫折时,家长要告诉他,父母是他坚实的后盾,并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掌握了生活的技巧,对于孩子来说就等于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当孩子春风得意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肯定他的成绩,并适时地泼泼冷水,提醒孩子戒骄戒躁,用平和仁厚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事物。

只有当孩子拥有了生活的技能和“胜不骄,败不绥”的成熟的心态,幸福成功的人生就在向他们招手了.周弘用“赏识教育”培养失聪女儿成材的经过确实感人,也引起了千万家庭教育观念的大转变,但以此为由就向全国全面推广“赏识教育”我却以为不可。

原因如下:1、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各有自己的不同情况,大家都知道,处理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学生也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就能奏效的。

中国人几千年的专制习惯让有些人总想用一种模式来管理天下,其实是不可取的。

2、现如今的孩子,自小一帆风顺,除了一些父母或许对孩子发发“威”以外,哪个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把孩子当“皇帝”“公主”般呵着护着,可以说已经“赏识”到极限了,真正应了那句老话:“孩子自己的好,媳妇别人的好”。

试想,在家庭里受了几年“赏识”的“皇帝”“公主”们如果再接受学校十几年的“赏识教育”,那会被赏识到什么样子啊?会被赏识到什么地步啊?恐怕“老天老一我老二”这样的桀骜不逊之徒会大有人在了。

3、试想,在家庭、学校被一路“赏识”下来的孩子们参加工作以后,他(她)不会遇到挫折吗?这是肯定的!那遇到挫折后他(她)会有什么想法呢?他(她)会怎么办呢?我想不外乎两种想法:一是就此沉沦下去萎靡不振,二是愤而走向极端闯下弥天大祸。

请问到那时还有谁再继续去赏识他(她)呢?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老板呢?恐怕只有法律去“赏识”他(她)了。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孩子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要让孩子知道,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越是容易遇到或感受到挫折,而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

在人们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本人认为,是要的。

尤其是对优等生。

因为优等生一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自尊心过强,当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优秀时,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一时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指责,就想不开。

一旦遇到这些挫折,他们就怀疑自己,埋怨别人,不能沉静思考,心浮气躁,无法集中精神,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