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icence)
课程编码:Z301261
总学时/总学分:1.5/2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5/24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无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手段及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重点掌握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及主要方法。
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
第二节界面活动控制论
第三节冲突协同理论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三个理论基础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及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阅读资料《走向绿色文明》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2学时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念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环境管理手段
第四节环境管理学的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各种手段;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态管理的系统性和主要内容;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不同环境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不同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阅读资料《守望家园》。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学时
第一节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第二节经济型和激励型政策方法
第三节鼓励型和自愿型政策方法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环境管理的三类政策,按环境管理行动的主体来讲,其具体管理手段。
掌握环境管理的三种政策方法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并了解三种政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环境标志和清洁生产。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4学时
第一节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第三节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环境管理的几种模型方法及环境信息的特点。
理解预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四大环境预测模型及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及特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并会运用该方法进行环境管理,掌握环境预测的工作程序并熟练运用环境预测的方法。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4学时
第一节城市环境管理
第二节农村环境管理
第三节流域环境管理
第四节开发区环境管理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环境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城市环境问题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流域的概念及其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流域管理和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和管理方法,流域和开发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
第六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4学时
第一节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第三节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国家环境管理的相互关系,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产品周期管理的思想,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掌握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主要内容,作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ISO14000和ISO14001系统标准的基本模式并能针对具体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清洁生产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并根据清洁生产的内容要求进行案例分析。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
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2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四节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五节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六节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第八节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原因;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能应用各种自然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
第八章外国环境管理简介 2学时
第一节美国环境管理简介
第二节欧盟环境管理简介
第三节日本环境管理简介
第四节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简介
第五节印度环境管理简介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环境管理现状和特点,能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对各国环境管理方法取其长补已短。
课堂采用学生准备材料,课堂讨论的方式,多媒体教学。
(2)课外教学要求:专题报告。
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2学时
第一节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第三节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
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联合国环境署结构、任务与主要评价工作及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主要行动计划。
理解主要环境保护的保护目标及其采取的主要行动计划,我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掌握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的对象、内容和基本原则。
课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三、参考教材
1、课程教材:《环境管理学》,叶文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6.
2、参考书目:环境管理,刘天齐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环境管理,刘常海、张明顺等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环境管理体系典型案例-ISO14000理论与实践丛书,陈永裔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四、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笔试6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考勤30%;课堂讨论40%;平时作业40%。
大纲制定者: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