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一.名词解释1.素质:广义地来讲,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狭义地是指,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心理倾向性的总称,是测评的基本对象。

2.素质测评:人员的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进行的测量与评定。

3.文件框测验:也叫公文处理,与其他测评技术相比,公文处理是评价中心用的最多的一种测评形式。

它是在模拟情境中通过测评对象对文件的处理情况来评定其潜在管理能力的一种方法。

4.工作分析: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工作信息,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所收集的工作信息找出主要因素,为工作评价与人员录用提供依据的管理活动。

5.关键事例法:是一种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者行为的简短描述,来调查与分析工作的一种方式。

6.胜任特征:又称胜任特质、胜任能力、胜任素质,是指组织人员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

7.心理测验:是在标准情境下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对行为样本的心理特征作出推论和分析描述的一种手段。

8.投射测验:是一种非组织的、随意的测验方法,它是向被试者提供一些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让被试者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对多种含义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的、自由的作出反应,从而不知不觉地表露出个人的特质。

9.气质:是个体中那些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外显动作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与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0.无领导小组讨论:是由一组测评对象组成的一个临时工作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作出决策的一种测评形式,评价人员只是通过安排测评对象的讨论题目,在不指定领导的情况下,观察每个测评对象的表现,给测评对象的各个要素评分,从而对测评对象的能力和素质测评作出判断。

二.简答题投射技术的特点1.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与意义,为受测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机会和空间;2.受测者不受限制,可作任何想象式的解释,因此,其解释不决定于材料的性质,而取决于受测者的人格特征;3.测验的目的具有隐蔽性,受测者不需要伪装和防卫;4.测验结果重在整体把握,不注重单个人格特质;5.投射内容不受文字限制,突破了文化界限;6.相对于自陈量表,投射测验计分困难,主观性强;简述指标设计的原则1.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2.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3.可测性原则4.普遍性原则5.独立性原则6.完备性原则7.结构性原则简述指标的作用与意义1.物化联接作用:物理测量以物量物,具体可行,素质测评以主观度无形,以观念评抽象,不可操作;2.物化联接作用:物理测量以物量物,具体可行,素质测评以主观度无形,以观念评抽象,不可操作;3.导向统一作用:测评指标是一个标志,引导大家行动;4.防止主观片面与深化认识作用:按标志分要素与标度测评,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同时在制定指标过程中又加深了对测评对象的认识知识考试的缺点1.试题可能不科学(怪、难、偏)2.过分强调记忆能力3.阅卷不统一4.没有可比性素质的特征1.原有基础作用性2.稳定性3.可塑性4.内在性5.表出性6.差异性7.综合性8.可分解性9.层次性与相对性素质测评的主要功能1.评定2.诊断反馈3.预测4.有助于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5.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6.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4.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5.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相结合6.要素测评与行为测评相结合7.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8.素质测评与指导开发相结合面试的特点1.对象的单一性2.内容的灵活性3.信息的复合性4.交流的直接互动性5.判断的直觉性如何“观”?1.谨防以貌取人,误入歧途2.坚持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3.充分发挥感官的综合效应与直觉效应如何“评”?1.选择适当的标准2.分项测评与综合印象测评相结合3.横观纵察比较评判4.注意反应过程与结果的观察三.论述题素质测评的意义总结:科学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离不开对人员素质的测评,人员素质测评不仅为组织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选拔、配置、培训、晋升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础。

因此,人员素质测评在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人员与工作之间选择最佳配置。

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对个体的兴趣、人格、能力、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信息2.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重要依据。

素质测评能够提供关于个体行为的描述,形成对被测评者全面的评价,从而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提供依据。

在人员素质测评中,通过自我评定与结果反馈,将自我评定结果与他人评定结果进行比较,能够看到自己的所长所短,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素质和才干3.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起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起点是人的日趋复杂化和智力化的劳动实践,那么人员素质测评则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复杂劳动实践的实践。

换句话说,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人的素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人员素质测评科学正是对每个人的素质和智力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量评定4.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合理使用的工具。

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是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法则。

通过组织招聘、晋升、培训等各方面的人员素质测评,对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好坏、问题在哪儿,每个员工素质的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所在岗位要求的差距,均能一目了然。

它可以让组织管理者了解与掌握人力资源使用中的不足与问题,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达到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素质测评应注意的事项1.根据已确定的胜任特征,结合企业的特点,编制用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题材。

通常与一个工作活动对应的胜任特征数量为2-4个2.在具体实施胜任特征测评的过程中,测评人员必须观察被评价者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态度等各个方面,并详尽记录每项行为表现,用实际事例证明被评价者的行为与对应素质层级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归纳于整理出被评价者的素质特征3.依据给予胜任特征的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应的职位素质要求,可以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员工及主管可以由此来选择并规划师和企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与成长路经4.基于中国大多数组织的现实情况,员工的胜任特征测评结果不宜公开,只供员工本人择业择岗以及组织作选聘、任用、调配、绩效沟通辅导、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时使用完整的素质测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容结构和指标构成。

内容结构方面包括:1. 身体素质,包括生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和体力状况两方面;2.文化素质,包括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文化等方面;3.品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政治道德;4.智力素质,包括科学智能素质和社会智能素质;5.心理素质,发展形成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和行为的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构成:1.测评要素,是之测评内容的细化条目,确定出测评的内容到底有哪些方面,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2.测评标志,是为每一个测评要素确立的关键性描述特征,要求具备可辨别、易操作的特征,通常一个测评要素要由多个测评标志来说明。

3.测评标度,是指描述测评或要素标志的程度差异与状态水平顺序和度量。

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定义式、综合式素质测评标准化设计的程序包括哪些步骤1.确定测评的目的和对象。

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制定,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测评客体为对象,以一定的测评目的为根据。

测评客体的特点和测评目的不同,测评标准体系就不同,即使同一测评客体,若测评目的不同,则所制定的标准体系也不尽相同2.确定测评标准的测评要素。

测评标准体系的制定者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测评目的、测评类型、测评客体与对象结构搜集有关的内容,如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工作分析资料、工作绩效资料、访谈资料、人事档案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和理论基础资料等,推论出符合理论原理和已有经验资料及工作实际需要的测评指标和标准体系构想。

实际操作中可能要采用一些统计方法来帮助确定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众多的测评内容中归纳并初步验证出代表性的结构来3.制定测评标志标度。

指对测评指标进行清楚、准确的表述和界定,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使测评者、被测评者以及第三者均能明确测评指标的内涵。

4.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测评指标确定后,还需要权衡每个层次中的每个指标在整个测评标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适当地增大或减小有关测评指标在总分中的比重,不能把每个测评指标都等量齐观,需要根据各测评指标对测评对象反映的不同程度来恰当地分配与确定不同的权重5.反馈调整。

为了使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更趋合理,还应对其进行检验,检验是通过被测人员试用后反馈得到的6.补充修改。

试用反馈后对不理想的指标进行调整。

有时在理论上推理出的指标体系构想看上去很不错,但试用中得到的分析资料却有可能显示某些指标并不是独立的,某些指标的实际效度并不理想。

这时就应当对原来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修改7.检验。

根据实践效果和各种测量学指标和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也很重要。

如果指标经检验不合格,则需返回设计步骤的起始阶段,一一检验,找到出错环节,及时加以修正。

在这之后才能把合格的测评指标连同配套的人事测评工具付诸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