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主要是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孟德尔在遗传分析中所提出的遗传因子,就是基因。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如人的ABO血型中IA,IB和i。
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表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形体特征、基因的化学产物、各种行为特性等)。
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
回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概率:指在反复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基因型:控制生物性状的全部基因的总称。
表现型: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称。
完全显性:F1所有个体都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这种表现形式称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杂合子性状介于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之间,这种表现形式称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或并显性:杂合子中两种基因都完全表达出来,这种表现形式称共显性/并显性。
镶嵌显性:两纯合亲本杂交,杂合体的表型与两纯合亲本都不同,而是各自在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的现象。
如黑瓢虫鞘翅色斑遗传(由谈家桢教授发现)。
致死基因:生物体中具有致死作用的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只在纯合体时表现。
显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只在杂合体时表现。
复等位基因:种群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存在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称为复等位基因,是对群体而言。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密切关系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
性别决定:一般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法,通常可分为染色体决定与非染色体决定。
性别分化: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发育的过程。
性染色质体(巴氏小体):位于间期细胞核内一染色很深的小体,与性别、X-染色体数有关,故称为X染色质体。
剂量补偿效应: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相近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这种遗传方式称伴性遗传或性连锁。
从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不同,这种性状的遗传叫从性遗传。
限性性状: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仅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现象,这种性状的遗传叫限性遗传。
交换:指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时,染色体常常交叉,因而使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互相调换相应或同源的片段,这一过程叫交换。
交换率/交换值:是染色单体两个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平均次数。
重组率/重组值( RF):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值RF=(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连锁群:凡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非等位基因称为一个连锁群。
连锁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所得的数据,可以把一个连锁群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顺序标志出来绘制成的线性图叫连锁图或遗传图谱。
干涉(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叫干涉,以并发系数C表示干扰的程度,I=1-C。
并发系数(C):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2个单交换率的乖积)的比值。
并发系数C =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实际双交换值/(单交换I X 单交换II)顺序四分子分析:链孢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孢子在子囊中的有序排列,反映了减数分裂时四分体时期4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对位置,故称为顺序四分子。
对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四分子的遗传分析称为顺序四分子分析。
着丝粒作图:以着丝粒作为一个位点来计算相对于着丝粒的基因位置就称为着丝粒作图。
亲二型(PD):表型与亲本一样只有两种类型。
四型(T):有四种基因型,其中有两种与亲本一样,两种与亲本不一样。
非亲二型(NPD):表型与亲本不同,有两种重组型类型。
合成代谢功能:原养型/野生型在基本培养基(葡萄糖和无机盐)上,具有合成所有代谢和生长所必须的复杂有机物的功能。
营养缺陷型:合成代谢过程需大量基本基因的表达,当其中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将使相应的代谢过程不能进行,这种突变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分解代谢功能:一系列分解代谢功能的实现,也必须有许多有关基因的表达。
其中任何一个基因突变,将使相应的生化反应过程不能进行。
F因子/性因子/致育因子:是环状双链DNA质粒,约为大肠杆菌染色体的2%,它的存在使宿主具有供体的能力。
它由原点、致育基因、配对区三个部分组成。
原点:是转移的起点。
配对区:此处与大肠杆菌DNA多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即同源序列),故可通过交换而使F因子整合到大肠杆菌DNA上。
致育基因:其上一些基因编码生成F纤毛的蛋白质,即F+细胞(雄性)表面的管状结构,F 纤毛与F-细胞(雌性)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在两个细胞间形成细胞质桥。
F+菌株:细胞质中具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作为供体(雄性),提供遗传物质。
F-菌株:细胞质中没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雌性),接受遗传物质。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供体DNA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低频重组品系(Lfr):F因子转移的频率很高,但细菌DNA间的重组率很低,故称F+为低频重组品系。
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一定部位,并与宿主染色体同步复制。
因这种细菌与受体接合后,其F因子能诱导宿主染色体DNA以较高的频率向F-受体转移,故把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细菌叫Hfr菌株。
附加体:这种既可独立存在于染色体之外作为一个独立的复制子,也可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中作为大肠杆菌复制子的一部分的遗传因子,称为附加体。
如F因子和温和噬菌体。
部分二倍体:这种含有一个亲体F-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体(供体)部分基因组的细胞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F'因子:Hfr染色体上的F因子脱离下来,带有细菌染色体的部分基因,这种新的F因子称为F'因子。
F'菌株:具有F'因子的菌株。
性导:通过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
转化作用:是指一种细胞或生物接受另一种细胞或生物的遗传物质而表现出后者的性状或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转化子:通过转化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重组体,称为转化子。
感受态细胞:这种能接受外源DNA分子并被转化的细菌细胞。
感受态因子:促进转化作用的酶或蛋白质的分子。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转导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子:通过转导作用而形成的重组体,称为转导子。
普遍性转导:象P22、P1这类phage可以转移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这种转导作用称为普遍性转导。
共转导或并发转导:两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
局限性转导/特异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局限性转导/特异性转导。
这种转导只能对噬菌体在染色体基因组整合位点附近的基因进行转导。
(λ噬菌体是一种附加体,即可作为一个复制因子独立存在,又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点—attB位点,而形成原噬菌体。
attB位点一边是gal基因,另一边是bio基因。
)互补:指两个突变型噬菌体同时感染大肠杆菌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在菌体内增殖,引起溶菌,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
互补测验:用来确定突变功能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果两位点不能互补,则这两个位点属于同一基因,即一个顺反子;如果两位点能互补,则这两个位点属于不同基因。
遗传重组: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是遗传的基本现象。
在高等真核生物、细菌、病毒中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 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重组热点:即某类序列发生重组的概率高于其他序列。
联会:基因转换:指由一个基因转变为其相应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位点专一性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在这一小范围内,其重组事件只涉及特定位置的短同源区或是特定的碱基序列之间。
重组时发生精确的切割、连接反应,DNA不失去、不合成。
转座重组:在转座子转座过程中发生的重组。
异常重组:指发生在彼此同源性很小或没有同源性的DNA序列之间的一种遗传重组过程。
是最原始的重组类型,与人类癌症的发生、遗传性疾病的产生以及基因组的进化均有一定的关系。
异常重组主要有两种类型:末端连接和链滑动。
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于染色体的断裂而引起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缺失杂合体: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中如果有一条带有缺失,另一条正常的个体为缺失杂合体。
缺失纯合体: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都带有相同的缺失,为缺失纯合体。
倒位杂合体:某个体的体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正常染色体和倒位染色体组成。
倒位纯合体:某个体的倒位染色体是成对的。
易位:是指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某个片段发生转移的现象称易位。
整倍体变异:指生物体细胞内的基本染色体组的增减而引起的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指生物体细胞基本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而不是整个基本染色体组的增减。
整倍体:指具有整倍性染色体的个体。
非整倍体:指具有非整倍性染色体个体。
染色体组:指来自二倍体或多倍体生物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包括一定数目,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基因组成的染色体群,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以n来表示,2n表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
染色体基数:是指二倍体生物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以X表示。
X与n的关系: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一个染色体组n可以由1个或多个基本染色体组X组成。
(X<n)同源多倍体:从来源上看,通过二倍体本身的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是同源染色体。
常见的为三倍体或四倍体。
在植物中较常见,而罕见于动物。
异源多倍体:是指由不同物种或属的基本染色体组加倍而形成的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2n=6x=42, AAB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