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解析:选C观察曲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粮食产量低谷出现在1921年,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项。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1921年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苏俄(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解析:选D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而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以解决自身发展工业的不足,“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则属于最终目的,故选D项,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减少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联)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5.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列宁的这一论述()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列宁论述的是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然性,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选A项。
6.苏联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8.5%,消费品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1.7%。
这反映出苏联()A.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C.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D.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解析:选B苏联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材料体现了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没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国力,且与当时的国际情况不符,排除C项;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7.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违背农民意愿,故A项正确。
8.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
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
这一决定()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析:选B解读题意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提高了生产自主性,故B项正确。
9.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解析:选B材料“农业……还处于落后状态”“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等体现了当时苏联农业的落后及其带来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故B项正确。
材料指出了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弊端,故A项排除;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是在苏共二十大上,且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开创了”表述错误。
10.(2019·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D依据材料“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上是要扩大企业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于建议的讨论为以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C两项排除。
11.1976~1980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许多农产品产量提高,工业总产值有所增长,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排除;B项不能涵盖材料所有信息,故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对单一的公有制进行调整,D项排除。
12.1987年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苏联过去的中小学历史教材,认为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苏联的重要新闻媒体中,而且反映在许多重要决策中。
据此可知()A.美国的“和平演变”产生一定影响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C.苏联共产党开始放弃执政地位D.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解析:选D根据材料“认为……‘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这种现象……反映在许多重要决策中”可知,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排除A、B两项;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4分,共24分)13.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种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
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分层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第三小问,根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可知其主要措施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2)消极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