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團概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
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重要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
因此,了解和掌握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必需的;而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工作,则更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注重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新问题。
意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状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
虽然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个别案例,但他代表不了当代大学生。
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但由于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知行背离, 在思考人生价值时产生了不少困惑,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
如受到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第一,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
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
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
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
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
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第二,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
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 轻操作的倾向。
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
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
二是道德评价失据。
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
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
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一一,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
三是道德监督松懈。
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
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
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
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第三,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
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
譬如我们高校有的学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
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善恶不分、良莠杂呈的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
二是?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多重同构”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范式也呈现“多重同存”的情况。
有的重于精神富有和人格修炼,有的追求物质享受。
在人生价值领域,也有多种分野,或者是几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交织或交互发生。
有的既赞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以天下为己任”,也有的“以自我为圆心”;有的学生表层上求新、求变、求异,深层还是向往“知足常乐”;部分学生渴望竞争,但在行动上举足不前,害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的人崇尚、羡慕高尚的人生,又不能无视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金钱之间。
如此复杂生动的人生理念,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客观体现,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分化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
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
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体水平的提高。
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
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
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
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
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
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
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设备进行学习,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