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

Ramsey 英
6-1-1 基本原理(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当气态原子或离子核外层电子获取足够能量时,就会从基态跃迁到各 种激发态,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 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射形式释放能量,即得到原子发射光谱
E3
E2
热/电/光能等使试
样蒸发/气化/原子 化并激发基态原子
n
轨道运动 l
核外电子运动
m
自旋运动 ms
与一套量子数相对应(对应1个确定的能量Ei)
AES仅涉及价电子跃迁,故可用价电子能量表示原子能量/能级
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距原子核的距离,决定了电子的主要能 量;n=1,2,3……(K、L、M……)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的轨道形状,多电子原子中也影响电子的 能量; l=0,1,2……(n-1)(s、p、d……)
n2S1LJ
2S+1称为光谱项的多重性,表示原子一个能级能分 裂成2S+1个能差很小的能级,也可写作M
光谱项中的各量子数
主量子数n:以价电子的n表示 总角量子数L:l 的矢量和L=li
对于含2个价电子的原子:L= l1+l2,l1+l2-1,l1+l2-2……|l1-l2| L=0、1、2…时分别用S、P、D…表示 总自旋量子数S:ms 的矢量和S=|ms| 含1个价电子:S=1/2;含2个价电子的原子:S=0、1;…… 内量子数J:轨道运动与自旋运动的相互作用,即轨道磁距与 自旋磁距的相互作用而得出。J=L+S(矢量和) a)当LS,J=L-S 到 L+S,有(2S+1)个取值 b)当LS,J=S-L 到 S+L,有(2L+1)个取值
价电子构型
3p1
价电子的运动状态
n3
l 0
m0
ms
1 2
or
1 2
价电子的运动状态
n3
l 1
m 0or1or 1
ms
1 2
or
1 2
6-1-1 基本原理(3)
原子能级与能级图(2)
原子并不都仅有一个价电子,每个价电子都存在跃迁的可 能,且它们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样原子的核外 电子排布就不能准确的表征原子的能量状态,而需要采用 光谱项来表示:
进样系统
概 述(3)
原子光谱法简史
20世纪40年代:电弧和火花AES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50年代:火焰AAS取代了电弧和火花AES 20世纪60年代:火焰AAS盛行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石墨炉AAS和ICP-AES成为主流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ICP-MS,辉光放电GD-AES/MS
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概述(4)
原子光谱法特点
可直接检测大多数金属元素、直接或间接测定非金属元素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10-610-910-12 g/g)、选择性好
(不同元素原子结构不同,能级间隔不同) 原子质谱法可以分析元素同位素
不能反映元素形态(价态及存在形式) 与色谱联用可解决
6-1 原子发射光谱法
E1
/离子的外层电子
跃迁至高能态。 E0
激发态原子/离子的外层电子迅 速回到低能态时以光辐射的形式 释放能量(经分光检测后即可得 到原子发射光谱)
hi
激发态间也可能存在跃迁产生发射光谱
几个常用术语
激发能:原子某一价电子由基态跃迁至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 表示时称为激发电位(具有特征性,与每条谱线相对应)
发现年份
1860 1860 1861 1863 1868 1875 1894 1898
发明人
Bunsen Kirchhoff 德 Bunsen 德 Crookes 英
Reich Richter 德 Jansen 法 Lockyer 英
De Boisbaudron 法 Ramsey Rayleigh 英
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
Atomic Spectroscopy
概 述(1)
原子光谱法
利用气态原子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辐射所产生的光谱进行 元素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涉及原子外 层电子能级跃迁,对应谱区为紫外可见区。
通常也将原子质谱法AMS归为原子光谱法,但其检测的 是气态离子的质量电荷比m/z。
产生与发展最早的光谱法,对科学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
原子光谱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实验依据 新元素的发现
大约有数十种元素最初是由AES方法发现或通过AES法鉴 定而获得确认的(见下页)
AES方法发现的部分元素
元素
Rb Cs Tl In He Ga Ar Ne、Ke、Xe
原子序
37 55 81 49 2 31 18 10、36、54
能量的高低决定基态原子/离子和激发态原子/离子的比例。实际测定条件下基态 原子占绝对优势,因此利用激发态原子或离子定量时能量要非常稳定!
原子光谱法仪器结构框图
光源
原子蒸气
单色器
检测器 AFS
光源
原子蒸气
单色器
检测器 AAS
原子蒸气
原子离子 蒸气 能量源
单色器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AES 检测器 AMS
原子线和离子线: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原子线,以I 表示,如 Mg I;离子的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离子线,以II, III,IV等表示,如 Mg II、Mg III……
6-1-1 基本原理(2)
原子能级与能级图(1)——定性基础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每一个电子的运动
状态可以用4个量子数来描述::
电离能:原子失去电子(电离)所需的能量
共振线:指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跃迁所产生的谱线。其中第一共振线 具有最小的激发能,最容易产生跃迁,强度最大。
最后线、最灵敏线、分析线:谱线强度随元素含量降低而减弱直至消 失,最后消失的那条谱线称为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用来测量该元 素的谱线称分析线。(通常就是第一共振线)
概 述(2)
基本原理
通常为 水溶液
离子
AMS:利用质量分析器将不同m/e的 离子分开并检测(定性/定量)
试样
蒸发/气化/原子化
能量
激发态离子 AES:检测激发态 粒子返回基态释放 激发态原子 辐射的波长(定性)及强度(定量)
基态原子
AAS:需提供v=(E1-E0)/h的入射光, 根据吸收定律定量
AFS与AAS的区别在于所检测的信号 是荧光,也是用于元素的定量。
磁量子数m:决定电子绕核的角动量沿磁场方向分量;m=0, 1,2,…, l(无磁场时为简并状态)
自旋量子数ms:决定电子自旋角动量沿磁场分量, 1/2
四个量子数(2)
基态Na的核外电子构型 1s2 2s2 2p6 3s1
第一激发态Na的核外电子构型 1s2 2s2 2p6 3p1
价电子构型
3s1
相关主题